我国当前的货币金融运行的四点思考(2)

我国当前的货币金融运行的四点思考(2)

二、现有的静态储备仍足以弥补损失,但需换取更合理的市场机制

虽然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过剩产能和房地产问题严重,但我国目前仍拥有足够的静态风险准备,以弥补损失和应对流动性紧张问题。当然,如果任由资源错配持续,2~3年以后产生的损失,将可能超过我国现有的静态风险储备的应对能力。

从政府债务来看,我国总体上尚没有偿付能力问题。从流动性来看,我国宏观的流动性储备充足。我国还拥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20多个国家签订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从商业银行角度,目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到1%。以50%的不良贷款损失率计算,这意味着,当不良贷款率上升到5.7%(以2012年的人民币贷款规模测算),商业银行可用现有的贷款损失准备弥补;当不良贷款继续上升到11.9%,商业银行损失掉所有税前利润;当不良贷款上升到38.9%,商业银行才损失掉全部的所有者权益。

但显然,在没有建立有效的合理市场机制之前,就匆忙动用静态风险储备,只会进一步恶化市场上现已广泛存在的道德风险,最终只是耗尽我国宝贵的静态风险储备,却没有解决引起当前风险的体制机制问题。当风险继续累积并暴露时,我国就丧失了化解风险的宏观能力。

事实上,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仍在扩大债务规模,提高其杠杆率。2013年6月,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0.1%,但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增长均仅为7.5%,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仅为12.3%,股票融资增长率为-16.5%。与此同时,债务性融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高位。债券融资增长48%,银行信贷增长14.2%,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同业资产增长分别为292.96%、258.39%和23.62%(5月底)。企业仍处于加杠杆的过程。从央行公布的5000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来看,也处于上升期,从2004年年初的57.4%上升到2013年6月底的61.6%。

总之,我国虽然有充足的静态风险储备,足以弥补当前的损失,但我国宜尽快借助市场的必要调整,在市场波动中建立有效的、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金融市场已逐步接近调整的临界点,主动调整的时间已不多

实体经济的效益已低于金融收益要求。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7.46%,但银行的加权贷款利率就达6.78%(一般贷款加权利率为7.07%),所有债券(央票除外)的平均利息率达7.15%。考虑到一般企业的真实利率均超过上两种利率,则可认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已低于金融收益的要求。2012年,仅贷款和债券(央票除外)的利息支付就占当年GDP的11.5%。

地方融资平台、过剩产能行业的自由现金流与其债务利息支出之间的缺口开始出现,且趋于紧张。地方政府的现存债务应超过12万亿元,以7%的利率测算,每年利息支出就达8400亿元,但地方政府近些年土地收入最高仅为3万亿元左右,最终可支配的比例不超过30%,即9000亿元。这表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仅能维持地方债务的利息支出。

企业还承担着大量的流动性风险。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需要的中长期资金较多,但金融体系能提供的中长期资金不足以支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近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总计达96.43万亿元,但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中长期贷款仅为35.29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资金仅为24.72亿元(2012年年底的数据),各类中长期债券托管额5.38万亿元,近3年的股票市场融资额仅为2.7万亿元。这意味着,企业承担着大量的期限错配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以短期资金支撑的,企业事实上成为吸收流动性问题的一个主体(借助民间借贷等形式借新还旧)。经济的持续下行,将不可避免恶化企业层面的资金状况,从而引发企业层面的流动性困难,并通过信用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

总之,一边是实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下降,周转率降低,基础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趋于下降,风险上升;另一边是金融市场的平均期限较短,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对风险补偿的收益要求增加。资产和负债的收益率差异,加剧了两者的矛盾,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金融业面临的不仅是单纯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还将面临偿付能力风险。前者可以通过金融手段,甚至中央银行救助等方式解决;后者却需要提高实体经济的收益率,进行必要的债务重组。如果仅用金融手段维持,则需要引入额外的信用因素,不但容易形成“僵尸企业”,不利于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也不是可以无限制维持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