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死亡到底谁做主?

我的死亡到底谁做主?

W020130812285782075269

罗点点

W020130812285782229082

漫画/郭山泽

“一个病人的生命交给家人或者医生来决定,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更不符合基本的生命权利要求。但是,如果病人自己来决定要或不要抢救,而所有的家人和医生来配合病人实现他个人的愿望,就符合了基本的生命权利要求。”

斟酌再三,44岁的刘静(化名)决定,自己死后器官是否捐赠这个问题还是留到临终时让儿子来决定。这个决定被写进一份“生前预嘱”。

“填表时心里并不平静,挺纠结的。不过填完之后就很轻松了。”记者近日辗转联系到刘静。她是一家国企的职工,她说,之所以接受“生前预嘱”的形式,源于父亲十年植物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触动。“日后一旦我病重,失去救治意义的时候,我会放弃技术支持,选择有尊严地平静地自然离去。”刘静平静地说。

“生前预嘱”,出自一个名叫“选择与尊严”的公益网站(www.xzyzy.com),它是我国首个倡导“尊严死”的网站。自2006年创办至今,它的主办单位“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今年6月25日通过北京市民政局审查正式成立,划归北京市卫生局管理。这揭示了“尊严死”推广工作的艰难,同时也预示着这项公益事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尊严死”,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我们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终‘工业化’地死去。”罗点点和她的好朋友几年前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一个要一辈子干到底的“事业”。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曾经从医多年。一次替家人决定生死的经历让她对“死亡”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2003年,罗点点的婆婆因为糖尿病酮中毒住院,老人翻身的时候突然被一口痰噎住,心跳和呼吸骤停,完全没有了意识。医生第一时间给老人用上了呼吸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可是没有自主呼吸,血压也要靠药物来维持。还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维持老人的生命,让老人在这种生命毫无质量的状态下“活下去”,成了困扰整个家庭的难题。最后,罗点点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

婆婆去世后,罗点点心里一直在挣扎,我们作的这些决定,真的是符合病人本人的愿望吗?我们凭什么决定别人的生死呢?在整理老人遗物的时候,家人发现了老人夹在日记本里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罗点点是学医的,我愿意把自己临终的所有事情让她帮助决定。”看到纸条的那一刻,罗点点的心一下就回到了原处。

现实生活中,替亲人决定生死,是很多家庭都会面对的问题。罗点点思索着,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我们事先就知道我们自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想的?这样,一旦危机来临,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亲人都能够选择最符合自己心愿的办法来安排所有临终的事情。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