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投资关系转变倒逼中国改革

中美投资关系转变倒逼中国改革

过去二十年,中国自身以及它和美国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双边投资关系却几乎毫无改变。私营企业的直接投资由美国流向中国,由于这些投资和其他渠道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而催生的出口加工业,以及中方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产生了巨额的官方外汇储备。而这些官方储备反过来又投资于美国国债。中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限制了外国投资资金的流入。鉴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发达经济体中经营时遇到种种困难,中国的企业几乎不对外直接投资。

1

如今这种长期一成不变的局面正在转变,政府高层正致力于推动资本账户的放开。中国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上述目标的紧迫程度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的转变也正在进行中:对外投资不再仅限于政府购买国债,也包括大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美投资头寸的演变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的构成是受独特的发展路线影响的。1979年之前,中国的FDI是受限的。1980年底,中国打开了FDI的大门,引入了所需的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打造了高效的区域生产链条。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FDI被投资国。2011年底,中国在册的FDI已经超过18亿美元。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入尚被管制得比较严格,因此中国的国际债务主要是国外的FDI以及短期组合投资和其他少量投资。

中国资产与负债构成是完全倒置的。中美投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的演变。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头寸长期以来主要是跨国公司的FDI。到2011年底,美国公司在中国的FDI资产规模达到600亿美元左右,几乎是十年前的6倍。从2005年起,美国投资头寸中包含股票在内的投资组合(少于10%投票权的股权)飞速增长。相比之下,中国在美国的投资组合主要是低回报的政府债券,以及小部分的股权、公司债和极少量的直接投资。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对外的投资头寸也将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投资主导的中国增长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需要新的增长模式,中国正在启动结构调整以改变其全球投资头寸。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再平衡的过程已经开始,金融危机后中美之间的双向资金流就是例子之一。缩水的经常账户盈余降低了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也极大地降低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增长速度。虽然起点很低,但最近政策的频频改变预示着双边投资资金流的高速增长。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中国全球投资资金流的转移重点是对外的FDI(OFDI)。过去中国提到FDI一般都是对内的,但尽管全球FDI的投资环境一度动荡,但中国的OFDI却从2004年的不到5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80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OFDI资金流的份额从2007年的少于1%陡增到2012年的5%,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五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