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金融改革偏离市场化方向 最终不知谁买单

叶檀:金融改革偏离市场化方向 最终不知谁买单

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成为金融巨无霸,其发展轨迹与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方面为坏账缠身的大型银行解困,一方面尽量减少坏账损失。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初兴之时按照美国方式,试图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发展至今,走的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绝对不能倒的路径。中国模式的金融改革仍在行政主导的原地打转,离市场化的距离依旧遥远。

美国处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储贷机构危机的方法,是成立重组信托公司(简称RTC)对储贷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RTC运作从1989年到1994年,回收坏账、独立核算、最终清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成功典范。

上述做法成为中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模板。2000年11月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按照第六章“公司的终止与清算”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终止时,由财政部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形成的最终损失,由财政部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批准执行。可见,当初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与美国相同,接收不良资产后进行处置,处置完毕公司解散,由财政部清算,最终亏损由财政部报国务院后以财政收入等办法了结。

但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方式怪异无比,最终连一丝市场气息都闻不到。

首先表现在坏账长期挂账。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吸收的不良债务以原面值计,约为1.4万亿元,约占四大银行资产总额的15%,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100亿元,由财政部核拨,其他资金来源为央行的再贷款和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央行获得再贷款6041亿元,另外8110亿元来自对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相当于银行划出坏账,又以债券方式买进。一转手,银行坏账转移,账面上又多出了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这出左手倒右手的资金游戏,让银行得以轻装上阵,解决了银行的燃眉之急。

无论是财政部还是银行贷款,都得靠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收益与坏账回收。可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贷款上的现金回收率只有约20%,要偿还财政部的钱、偿还银行的贷款如同梦想,四大银行贷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收购债务的1.4万亿元中,至今仍有8000亿元没有偿还。这些贷款本应在2009和2010年偿还,但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唯一的股东声称,银行可按此前相同的条件展期。

其次,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没有清盘打算,反而活得很滋润。按理,大型银行陆续上市,资本充足率已经提高,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式的金融奇迹出现了,从2007年开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商业化运作,业务范围拓展,不局限于对应收购、处理四家银行的不良资产。2010年,国务院批复对信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方案,由信达与财政部设立共管账户,将信达历史上形成的2000多亿元巨额挂账损失剥离至此账户,存续时间初定为十年。此外,信达所欠数百亿元央行再贷款也将停息挂账,不再产生利息负担。2010年,管理央企不良资产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成立。未来地方债、大型企业贷款等坏账越来越多,是否还会成立为地方债接盘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

垄断型巨无霸公司一旦出世,就绝不会离开舞台中央,还会攫取资源越长越大,直到不可收拾为止。而金融领域改革偏离市场化方向,为这些巨无霸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吸引外资入股,子公司上市而后整体上市,这种模式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猜猜,这种模式最终会由谁来买单?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