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动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布局

河南:推动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布局

——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实践价值与全局意义

自2008年以来,我省把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总体工作布局,反映了河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指向。从实际效果看,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能够解决河南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破解河南科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取得河南科学发展的综合成效,是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实现后发赶超,加快中原崛起富民强省步伐的治本之策。

1

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总体工作布局

●有利于培育河南稳增长调结构的动力源和发动机

●有利于寻求扩大内需转换动力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有利于提升内陆新兴市场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机制抢抓发展机遇

●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大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嬗变

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2年,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合作用“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新算法研究发现,中国出口额中有近半数是外国的附加值,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被明显高估,由此导致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中国制造不仅利润微薄,面临的贸易诉讼与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冲击与自身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的影响,近几年河南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尤其是近期一些经济指标回落较快,保持一个合理较快发展速度的难度加大。作为地处内陆的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必须找到扩大内需、转换动力的有效途径与载体,为河南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可以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有利于河南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中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遵循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和实质,是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要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摈弃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就河南的实际来说,推动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两个走不通”,一个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走的现代化道路我们肯定学不了也走不通,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以往的路子也走不下去,就是过度消耗资源、过度付出环境代价的路子也走不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上谋求新突破。从河南近年的实践看,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大省,在内需扩大、布局优化、产业升级、要素转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可以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布局,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培育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顺应技术进步与信息革命的趋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浪潮扑面而来,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信息化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已渗透到产业、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智慧城市、数字制造、智能家庭正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从而对经济运行模式、产业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给内陆地区提供了后发赶超的历史机遇。河南顺应技术进步和信息革命的需要,通过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和信息化支撑,着力打造一批数字化产业集聚区,推进以智能终端(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把智慧城市、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融入载体与体系建设中,搭建与世界发达地区及前沿技术的联系通道,充分享受到思想外溢与技术外溢,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

契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河南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攻坚转型阶段,产业结构总体低端化,创新能力偏弱,质量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突出,发展优势的转变和重塑任务繁重。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持续强化,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难以为继,只有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就要求河南挖潜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避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割裂、产业与就业的脱节。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实质,就是重塑河南发展优势,从过去着力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致力于脱贫、克服产品短缺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着力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致力于以产业升级为中心,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及收入增长压力。这个总体工作布局,契合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它把化解当前矛盾与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大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嬗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河南工业化、城镇化的正确选择。

符合河南推进富民强省进程的要求。河南已基本具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但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与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实现富民目标,最关键是加快发展,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并使经济的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建设经济强省,不仅要求经济总量大,而且要求效率高、技术新、活力足、后劲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既要努力缩小人均指标差距,又要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成“赶”与“转”的双重任务。“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符合河南推进富民强省进程的要求,有利于做强产业,提升技术,提高效率,优化结构,激发活力,积蓄后劲,为产业升级、人口转移提供强力支撑,既是发展工程,也是富民工程,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开发模式,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实现充分就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人口大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让一亿人民安居乐业。

2

有效的总体工作布局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重要保障

●河南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正在被一一破解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就业增收的主渠道

●“三个体系”建设促进了河南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能力快速提升

●河南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过渡依赖投资局面得到扭转

●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美丽河南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破解经济集聚度低的难题,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和“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理念,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改变了分散、无序的粗放布局模式,推动生产力由分散向集聚布局,破解了经济集聚度低的难题。2012年,产业集聚区投资突破万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0%,完成投资较2009年增长了3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达到47.9%,较2009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从2009年的34家增加至2012年的100家,并诞生了首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区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3.9%、74.3%、68.3%,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就业增收的主渠道。同时,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等加快实施,推动河南经济发展进入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新阶段。

破解过度依赖投资的难题,推动发展动力持续转换。近几年,河南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过度依赖投资的局面得到扭转,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扩大开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河南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重大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支撑。持续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以产兴城,为经济增长注入了不竭动力。推动开放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好效果发展,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8亿美元,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研发投入达到2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0.6%提高到1%。2008年以来,全省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11项,2012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7万件,是2008年的3倍。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省在县域内规划布局的产业集聚区有114个,并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突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目前,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许多地方城镇居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80多万,已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5.1%,产业集聚区拉动就业和转移人口效应非常显著。同时,围绕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城乡规划上水平、城乡建设上速度、城乡管理上台阶,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与社会功能集聚,由宜业向宜居宜业兼顾转变。部分农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得益于近年来的产城融合发展,2012年河南的城镇化率比2007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