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动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布局(2)

河南:推动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布局(2)

——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实践价值与全局意义

破解产业层次低端化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各地产业集聚区以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高技术产业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亮点,一批依托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迅速形成。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河南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选择了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四大现代服务业共18个产业,制定并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规划,滚动实施重点行业年度行动计划。2012年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9%,比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传统优势产业中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占比迅速提高;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文化、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破解经济外向度低的难题,推动开放度提升。“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提升了对大产业、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承载力。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三个体系建设为支撑,河南承载国际、国内高层次产业转移的能力快速提升,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持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利用“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项目,发挥“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开放招商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良好局面,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7亿元,是2007年的3.3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均比2007年翻两番。2008年~2012年成为河南历史上落户客商最多、招商成效最好的时期,富士康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河南,美国联合包裹、深圳华强等一批高端服务业知名企业战略布局河南,截至目前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开放招商“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综合带动作用效果显著,尤其是一批基础较差的传统农业县通过开放招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约束,为建设美丽河南提供有力支撑。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四集一转”,引导全省产业集聚区树立紧凑、绿色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腾笼换鸟、优进劣出等策略,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打造了一批紧凑型产业集聚区,并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环境资源承载力强、生态文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基地。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积极培育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降低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着力培育城市群和城市组团,推进复合型、紧凑型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强化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促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增强整体效应,引导产业在不同层级城市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践行了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

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核心支撑

●积极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在相互融合中上层次上水平

●把改革创新作为丰富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根本动力

●紧密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聚焦优质资源增添发展动力

●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持续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空间

持续丰富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内涵。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丰富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内涵。一是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主要内容。作为地处内陆的人口和农业大省,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打造经济升级版难度很大,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有利于聚焦优势,实现战略突破,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上层次上水平,为内陆地区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探索经验;二是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核心支撑。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速回归中速态势明显,河南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保持一个合理较快的发展速度,为调结构促转型创造良好条件,扩充增量、缩小减量、增加投资都需要“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这个核心支撑;三是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区域经济和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再是建立在传统要素优势上的低层次竞争,而是建立在技术、品牌、教育、生态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的竞争,河南必须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必然是河南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方向和重点。要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理念、变革的态度积极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在相互融合中上层次上水平,明确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方向和重点。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区明确定位,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迈进,打造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二是突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把借助外力与培育内力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河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构建河南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坚持“一基本两牵动”,突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最优城镇结构与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四是突出产业结构特点构建特色自主创新体系,要紧跟信息技术、低碳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构建与区域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河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释放改革红利。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丰富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根本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充分利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形成的倒逼机制,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局着眼,细处入手,谋划新思路、新机制,探索新方法、新举措,持续丰富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一是要把国家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落实到“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上。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企业、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项改革,要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积极对接有关改革创新举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二是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探索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根据河南实际情况,重点在土地流转、人口转移、开放招商、结构性减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硬软环境建设等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新思路、新经验;三是要在政策整合上推进改革创新,打破区域、部门界限。把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政策、资金等整合起来,改变因不同载体、不同体系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造成的割据状态,真正形成政策合力。

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增添发展动力。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背景下,更加突出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聚焦优质资源,提升硬软环境,增添发展新动力。一是在推进差异化发展中增添发展新动力。河南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客观上要求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必须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载体和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考评,避免传统考评模式的弊端,引导各区域依托比较优势在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等方面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区域合理分工;二是在强化载体体系有机联系中增添发展新动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要把强化“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避免分割、孤立发展,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构建三个体系,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以空间结构优化释放发展动力;三是在打造硬软环境中增添新动力。创新政府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优化硬软环境建设,强化法治保障、体制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思想文化保障、社会稳定保障和干部队伍保障,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立足“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放大综合效应。“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应随着形势与环境的新变化,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持续拓展发展空间,放大综合效应,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提高对高端产业、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一是在与三大国家战略对接中放大综合效应。在三大国家级战略“顶层设计”完成后,要加快谋划落实,重点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争取国家在河南建设一批国家级大项目、大平台,使载体和体系建在更高平台上,把国家战略以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在向外延扩展中放大综合效应。推进城市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城市组团、郑州航空港、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建设,持续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外延空间;三是在深化开放合作放大综合效应。加强省内区域之间合作,还要加强省际、国际的合作,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开放合作,推动区际分工协作、协同发展,以深化开放合作放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