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围绕工作本职和要求去“出诊”。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办好民生事的起始和底线,就是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本职工作见实效的目标和追求去到群众中间“把脉开药”、宣讲政策、征求意见。中国自古有句谚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本职工作尚且做不好,又凭借什么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先学会走才能去学跑,先做好眼前才能去谋划长远,把做好本职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下基层的每一刻、把深入群众一线的作风贯穿至做工作的每一步,这既是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干部的必经之路,也是做深做实分管工作有效完成上传下达的有力措施,更是向群众向社会展现干部能力和政府形象的最佳选择。
要带着设计方案和构想去“出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项决策是否科学可行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针对农村工作的决策措施,农村的广大群体最有评判权。所以领导干部在“出诊”的过程中要带着设计方案和构想去,带着为民办事的实际努力去,征求群众意见、科学改进落实,取得"出诊"效果。带着设计方案和构想去“出诊”,一方面能让群众切实感知我们一心为民踏实工作的诚意,另一方面又能集思广益、征求群众意见,对方案和决策进行反复推敲和有力论证,增强群众的认可性和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又能在相互探讨和深化交流的过程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彼此感情,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公开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意识去“出诊”。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为群众争取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先必须知道基层实际是怎样的状况、了解人民群众是怎样的想法,知民情而后才能解民忧。而要听真话、知真情,就必须转观念转作风,以谦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向群众请教、向群众学习,探知民情、深究症结、寻求良策,同努力共进步。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树立服务群众服务大局的观念,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坚持到一线学习在一线锻炼的习惯,彻底摒弃官本位的落后思想,明确干部公仆身份的职责所在,切实放下架子、摘掉帽子、带着服务的意识去出诊、并且出好诊。
一名干部是不是好干部,群众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看这名干部他的面孔熟不熟、他的作风正不正、他所说的话能不能听得懂,还有就是他脚底沾了多少泥、他究竟为群众办了多少事。习惯于“坐门诊”的干部就算再尽职,充其量也只能从群众口中去了解所谓的“基层”,“管中窥豹”“井底之蛙”的做派只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局限、使自己的“努力”受到群众“误解”;而勤于“出诊”的干部却能去亲身感受民风民情、倾听民声民意、了解民忧民难,借此才能运筹帷幄、通观全局地去决策、去实施、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赢得群众的肯定和支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