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仅以网络舆情来左右政策(2)

不能仅以网络舆情来左右政策(2)

环球网也曾经指出,在网络上,主流民意仍是一个“隐身人”,永远是“沉默的大多数”,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媒体报道中,“近半网民反对……”、“七成网民支持……”之类的标题成为常用话语,而对比美国媒体对大选的报道可以发现,对候选人民意支持率的数据发布,一定源自权威的调查机构,不会是网民意见分析汇总。

曾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周小平甚至认为,如今的网络已经全面沦为西方资本和舆论的传销营地,无数洗脑段子、吹捧欧洲以及美日的故事、无数被夸大成体制问题的个案,日渐灌满了人们的耳朵。这哪里还有“主流民意”的影子?

今年5月初,一篇在网上热传的题为《揭秘当前中国最大网络黑社会》的文章,详尽地披露了当今在网上制造话题、编造谣言、炒作事件、操控舆论的幕后团伙——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公司的“战斗模式”。指出,互联网早已成了一块针扎不透、水滴不漏的资本阵地。正是借助于网络水军和网络谣言,公知领袖们的舆论几乎垄断了中国互联网,将互联网变成了他们传播反共思潮及低俗恶俗文化的主要阵地,水军公司藉此获取的则是巨额的金钱利益。

方明江也指出,利益是网络舆论操控者的真实诉求。他说,时下,我国的舆情事件一般直接呈送到中央机构。所以,利益集团也都在试图向中央呈送有利于自己政治议程的舆情报告,力图打破中间的隔阂环节,从内部影响高层作出有利于本利益集团的决策。

被利益集团绑架、操纵的网络舆论非但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反而对社会生态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胡亦南指出,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恶化,与现实矛盾的激化、公众认知的钝化、社会矛盾的极化有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延续使得整个社会的主流舆论场都出现了恶性发展。同时,网络舆论的发酵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周兆呈在《大数据时代的民意与政治》一文中也指出,大数据时代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往往使事件变得扭曲和不可控,或者暗箱操作,一个民生课题在各方民意万马奔腾的发酵效应下,极有可能引发公共危机,甚而影响政府决策。

在眼下扭曲的网络舆论生态下,政府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网络舆情?

樊纲认为,政府不能光看网上的东西,不是说使网民高兴了就等于大家都高兴了。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我们面临许多的利益群体,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利益的均衡。中国有更大、更深刻的问题需要去关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