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仅以网络舆情来左右政策

不能仅以网络舆情来左右政策

1

网民与普通民众、网络舆论与主流民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7月26日,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如果中国所有利益群体都在网上了,那么中国最大最难的一些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网上一些人其实也是既得利益者,有的还正在面对有可能损害他们既得利益的改革,有一些不满。他们现在不是真正需要政府救济的,需要政府救济的人还没有上网的能力。真正的穷人的利益诉求会很不一样。

《中国日报》记者胡亦南持相似判断,他在7月23日撰写的《网络时代的社会舆论》中指出,由于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网民基数不断扩大,以至于社会各界把网络舆论等同于公众舆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实际上,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两者之间固然有交集,但这种交集相当有限。

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佐证了上述二人的判断。这份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是42.1%。这意味着,我国还有57.9%的人没有上网。这没上网的多数人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多大程度的体现?那些以主流民意自居的网络舆论代表了谁?究竟又是哪些人在操控着网络舆论?

胡亦南在文章中指出,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是3537.7元。主导网络舆论议程的网络意见领袖多半在体制内有各种各样的职衔,经济状况远好于此,却每每以民意代表自居。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部分权贵阶层和小康群体建构了弱势群体的话语体系,进而代言甚或代表弱势群体。显而易见的是,戾气逐日深重的中国网络舆论受到了某些利益群体挟持,并成为他们提出政治诉求、煽动民粹情绪的工具。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成员、发展参考网特约评论员方明江也认为,网络舆论成了各个集团斗争的工具。一些利益集团培植自己的代言人成为舆论领袖,之后引导人们去思考哪些问题、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结果,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舆论领袖对关键事件和问题的片面观点,导致很多网民和群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产生巨大的偏差。而这些片面、偏激观点却被包装成了“主流民意”。

《南方周末》的评论更是指出:如果说网络在早期还显示出原生态的本真一面,发展到现在则成为各个利益方施加手段的必争之地,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对人性弱点的利用,对舆论处心积虑的引导日益增多,“真实的民意”更难以辨别。一个由七八十万的网络参与量得来的数据,也许还比不上一个样本为一万的民意调查更具科学性和民意代表性。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