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那么,走好中国道路,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怎样才能树立自信?
陈晋:树立自信,既要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来认识和承认中国道路给中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进步这个基本事实,也要清楚中国道路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在“三个自信”中,树立制度自信最为关键。走中国道路,在任何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制度建设上面;任何方面的动摇,最终都可能反映在制度上的动摇。现在西方一些人谈论中国道路,往往把社会制度和经济成就割裂开来,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好,但不认可中国的制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制度保证,要让中国经济在长达30 多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如果对制度没有自信或信念不坚定,如果对制度不持敬畏之心甚至任意践踏,其保证作用就很难发挥,对人们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就会带来根本性的伤害。
懂得远比知道重要。所谓自信,来自道路的科学性及其魅力,来自人们对道路科学性的真正了解和懂得。在懂不懂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还是反复讲的那个道理:真学才会真懂,真懂才会真信,真信才会真实行,真实行才会真有效。真有效了,道路的魅力韵味就出来了,自信就有了,牢固了。要坚持好中国道路,内在逻辑大体如此。
自信还是不自信,不光是关起门来的自我判断,也不只是跟自己以前的道路相比如何。我们沿中国道路前行,已经过了这个阶段。要敢于和国外比,敢于和现在比,也要敢于比未来。中国当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每个国家都存在问题,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能不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解决问题。中国道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世界瞩目,中国道路为世界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也让世界瞩目。只要我们沿着中国道路走下去,让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势再巩固一些年,让对中国总体有利的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再持续一些年,有关中国道路的种种误解、曲解乃至恶解,势必将逐渐淡去或是不攻自破。那时,中国道路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正确评价。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什么是“老路”,什么又是“邪路”?您是如何理解的?
陈晋:坚持走好中国道路,要清楚哪些路是不能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为了突出坚持走中国道路这个要求。
“老路”和“邪路”,是过去经常讲的指意明确的一个比喻。不走“老路”,不是说对过去的探索都不尊重,而是说,实践已经证明,过去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以及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所以才通过改革开创出新路。不走“邪路”,不是说对外国各种道路中好的东西不尊重,不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了,我们的改革不前进了;而是说,各个国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一条。换句话说,中国道路是有原则、有方向的,在改革开放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不能用其他什么方向来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这个方向。比如,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的完全按劳分配制度,也不能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按资分配制度,而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不搞平均主义,不同社会成员的收入不可能没有差距,但不能差距过大,更不应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概括中,强化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说明我们党越来越重视收入分配领域里出现的新情况,同时也说明,要不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绝不仅仅是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走的路是不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不走“邪路”、“老路”的具体含义,就是坚决抵制抛弃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同时,要自觉纠正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不走“老路”和“邪路”,都突出了对中国道路的牢牢坚持,并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二者互为依托,是统一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