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突出清洁主题 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突出清洁主题 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过渡、转换和对能源需求的逐步降温,内蒙古能源工业的“井喷式”增长时代宣告结束。继续发挥好自治区能源资源比较优势,就必须创造性地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这一定位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就是自治区在新形势下、在新起点上发展能源产业的新路径。

乌海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工矿城市,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走过了单纯原煤开采、初步加工、精深加工、煤电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产业结构也由一煤独大转变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乌海市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诸多比较优势,主动在自治区“五个基地”建设的产业新格局中,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路径,继续按照“煤电用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围绕清洁生产,加快煤炭资源就地转化

乌海素有“乌金之海”的美誉,煤炭已探明储量33.4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左右。曾几何时,原煤开采及其相关产业,一度给人们留下“傻大黑粗”的形象,一方面体现了煤炭产业生产水平的粗放和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煤炭产业的污染大,人们敬而远之。近年来,乌海市能源产业发展以清洁化为核心,积极促进煤炭资源集约化、规模化、清洁化开发利用,能源产业整体水平在逐步提升。一是加快煤炭的清洁生产及洁净利用步伐。在坚持整装煤田规模开发的基础上,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化进程。2012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3460万吨,洗煤达到5200万吨,焦炭产能达到180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能力60万吨。特别是,2010年我市引进的总投资47亿元的华油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该项目一期已于2012年10月正式投产,二期今年9月建成,年处理焦炉煤气30亿标准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万吨,减少硫排放1640吨,彻底解决了全市焦化企业焦炉煤气排放和“点天灯”问题,实现焦化工业的清洁生产。二是加强煤焦化科技研发。推行产学研联系,已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已成立内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建立自治区级煤焦化研发中心2家。三是实行煤炭资源开发总量控制。实行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每年原煤产量控制在3500万吨左右,重点在煤炭深加工、研发、销售等环节下功夫,使乌海市不仅仅成为焦煤生产基地,更要成为煤炭加工、交易、研发和深加工中心。四是加强煤炭资源固废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始终将循环发展贯穿于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在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让资源在工业循环中实现减重增值。将长期困扰乌海环境的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变废为宝”、“吃干榨尽”,煤矸石用来发电、粉煤灰用来制砖、电石渣用来制水泥。

二、围绕多元发展,加快新兴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清洁能源被公认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未来方向。乌海市的能源产业以围绕建成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为目标,在统筹有序前提下鼓励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坚持多元化投资推进煤炭和电力产业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序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电力市场。同时,按照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快水力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余热发电等多种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乌海市水、光、热资源丰富。黄河穿市而过,流经乌海105公里。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今年9月开始蓄水,工程建成后将在城区形成118平方公里的水面。工程装机4台,装机容量为90MW,年平均发电量3.82亿度。依托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已经国家能源局批复,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乌海市位于东经106.36°至107.05°、北纬39.15°至39.52°之间,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属北温带干燥型大陆气候,太阳能资源丰富,正在加快推进光伏电池、沙漠热气流发电等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