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近年来,乌海市围绕“清洁生产”这一主题,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积极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着力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依托煤而不依赖煤、立足煤而超越煤,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同时积极引进非煤非资源类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目前,煤炭开采、洗选、建材、火电等传统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建市初期(1976年)的60.1%下降到43.5%,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1.8%下降到67.7%;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0%以上;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5万千瓦,近两年乌海电网年售电量均跨过百亿大关。下一步,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煤炭开采、洗煤、炼焦、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新型化。二是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目前,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建市初期的8.5%提高到30.2%,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7%提高到49.2%。2012年,全市68个工业重点项目中,非资源型或产业链延伸项目有55个。下一步,以精细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以及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为重点,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三是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目前,以煤炭开采、洗选和电力生产供应为主的能源产业占63.4%,化工占28.3%,钢铁冶金占3.4%,建材占2.9%,其他产业占2%。下一步,着力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煤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延伸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焦煤和PVC深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加快发展钢铁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四是将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优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9%。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紧紧围绕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即将蓄水形成的“乌海湖”,着力打造集山水、沙漠、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成中国当代书法馆建设,着力打造“中国书法城”城市名片,带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化创意、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发展。
四、兼顾发展与美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要让大家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乌海市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及早谋划,统筹考虑,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正在逐步探索实践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十一五”期间,在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2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9亿元、平均年增速达到26.5%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从2007到2010年连续4年实现“双降”,2012年单位GDP能耗较2007年下降了28.5%,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2011年,我市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减排目标完成奖和二氧化硫减排突出奖。2012年,我市4项主要污染物全部下降,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始终把节能减排放在首位,发展生态工业,做好绿色矿山、洁净能源、循环园区、产业承接四篇文章。二是鼓励建设煤——电——用一体化企业和生产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同时,坚持低质煤就地转化,加快煤矸石发电、劣质煤制气等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利用煤炭资源。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008年至2012年,乌海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投资达18亿元以上,完成造林30.6万亩,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50万人次,植树670万株。特别是2013年,进一步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投入23亿元绿化资金,完成造林面积5.6万亩,义务植树155万株。完成60多项园林绿化工程,种植各类乔、灌木8700多万株,新增绿地面积600多万平方米。2012年,乌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正在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座宜居、美丽的区域中心城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