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 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是否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这就要求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一要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民生连民心,民心连稳定。社会稳定最终取决于民心稳定。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得到群众拥护,社会稳定才有群众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分配、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二要着力提高缩小贫富悬殊、促进公平公正的能力。贫富悬殊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社会的对立情绪、不安定情绪会蔓延,带来社会和谐、社会诚信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去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中国最富裕的前10%的家庭,其资产占全国总家庭资产的规模已经达到84.6%。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总会出事。因此,要把缩小贫富悬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着力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的一个重点,使在缩小贫富悬殊、促进公平公正上,办法更多一些,成效更好一些。
着力提高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能力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需要做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工作。一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切忌强迫命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定要有耐心,尤其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急不得,绝不能“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把思想问题比作锁,要按锁配钥匙,锈锁先上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当前,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更要做深做细做实,注意克服强迫命令,防止矛盾激化。二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做群众工作、跟群众交流,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爱听的话。现在有的干部讲话,没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枯燥无味,群众一听就烦,一听就想打瞌睡。试想,如果群众听我们讲话都会起“鸡皮疙瘩”,还谈得上解什么社会大疙瘩。所以,做群众工作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爱听的话,让群众入耳、入脑、入心。三要反对“假大空”。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信任危机,“领导讲话不信,媒体报道不信,专家解释不信,老百姓变成‘老不信’”。这与“假大空”有很大关系。群众对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深恶痛绝。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就要杜绝假大空,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四要加强舆论引导。引导舆论,就是引导民意;赢得舆论,就是赢得群众。在信息化的今天,一定要解决“不愿说”和“不善说”的问题。过去不说可以、现在不说不行,你不说、网民说,国内不说、国外说。与其别人说,不如自己说;与其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与其外行说,不如内行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以正确的舆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