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说需“小心求证”

“货币战争”说需“小心求证”

货币战争

有关“货币战争”,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讨论多年,但并无多少真凭实据。笔者以为,用道德反推出的“必无”,是证伪不了猜疑认定的“实有”的,反之亦然。因此,对于什么是“货币战争”,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货币战争”等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像诸多前贤那样“大胆假设”,更有赖于“小心求证”。

无关货币的经济战与贸易战

进行货币战争,先要操控金融,在金融发达之前,可以认定,不会有货币战争,但其他形式的经济战却真实存在。《吴越春秋》说,越王勾践灭吴之前,曾用计摧毁吴国的农业,办法是派人向吴国借粮,第二年再挑粒大颗圆的粮食下锅蒸熟后还给吴国,吴王夫差让全国都用蒸熟的粮食做种子,结果颗粒无收,引起饥荒。

这一记载不见于《国语》、《史记》等古籍,《吴越春秋》似不足采信。但以笔者理解,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以致当时的谋略家无所不用其极。既然管仲为备战而殚精竭虑地富国强兵,那么,范蠡、文种等辈反其意而用之于敌国,又有什么不可理解呢?欲弱其兵,先穷其国,刀兵相见之前,先打一场经济战,这与当时的各种战略战术相比,并无不妥。这一事例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并不代表事实上存在。然而至少到《吴越春秋》成书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具备经济战的意识了。

据《资治通鉴》卷176《陈纪十》记载,隋主杨坚欲灭陈国,问策于高颎,后者建议道:陈在江南,庄稼熟得较早,隋国可乘陈人收获之际,集结少量兵马,扬言过江,陈国必派重兵把守,如此可废其农时,反复用这个办法,可令陈国疲惫懈怠,这时再派大军一举渡江,必然成功。另外,江南人房子外多茅草竹子,粮食财物也不储藏在地窖里,可派人过江放火,不出数年,江南财力就会被烧尽。杨坚依计而行,“由是陈人益敝”。

这两个战例,都首先从农业着手,是因为农业是当时主要经济支柱。等到工商业发达起来,经济战就移师商场了。拿破仑与英国较量,封锁欧洲大陆海岸线,阻止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贸易。就经济战本身而言,自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既然经济战一直存在,而国际间的贸易战,也司空见惯,是否就可以得出结论,货币战争一定存在。举一个例子,美国政客近些年一直指责人民币被低估:压低人民币,低价倾销中国货,妨碍了美国就业。反对者则针锋相对:中国制造商品,美国印刷钞票,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资源换回一堆绿纸。把这两种观点加以比较,似乎中美各自在货币上设计害自己:中国压低人民币是为了拿实物换白条,美国拼命打白条是为了把就业岗位送出去。如此一来,货币战争怎么打?

乱战:不信纸币信硬通货

翻看美国货币史,若把美国各利益集团之间围绕货币的斗争称为战争,那么美国的货币内战,200年以来没有中断过。尽管派系复杂,但总体而言,战争主要在资本家与穷人之间展开,按美国人的说法,叫华尔街与街头对立。大抵街头相信黄金,而华尔街却发行纸币,但并不总是如此。有一个时期,华尔街恢复金本位,引起通货紧缩,穷人又开始迁怒于黄金,说黄金是富人的货币。

在“杰克逊—比尔德银行之战”中,总统杰克逊自称代表街头利益,关掉了央行。但事态的后续发展出乎杰克逊的预料。没有了央行,各地小银行滥发纸币,引起物价上涨,并进一步引发土地投机。总统为了打击投机,规定土地买卖只能用硬通货。结果,投机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是大量金银从东部涌到土地资源丰富的西部,英国的黄金也流向美国。黄金外流导致伦敦金价上涨,棉花价格下跌。英国当时是世界纺织中心,棉价下跌,受益的是英国生产商,而大量生产棉花又迷信金币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却破产并最终传导到纽约,杰克逊在赢了银行之战的同时输了货币之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