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萧功秦:“国力上升时期的精神成熟”

邱震海、萧功秦:“国力上升时期的精神成熟”

萧功秦说,我们必须警惕被虚幻感所蒙蔽,而忽视了中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的革命文化缺乏妥协、商量、以双赢解决国际争端或国内问题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这种缺失导致“出现盲目、非理性的、斗争式的、激进的民族主义”,而相当一部分人尚未意识到这种民族主义的危害性。

“一旦面临经济危机,大面积失业,加之人们对腐败与不公的不满,机会主义者会凭借民族主义的话语霸权将妥协温和的政策指定为投降主义,然后开启斗争。他们占领话语制高点,运用广场效应,高举所谓爱国主义大旗,引起社会底层的人参与其中,可能会形成巨大动荡。”萧功秦说。

培育良好公共讨论文化

邱震海借用“牧歌般年代”来说明19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物质贫乏但心灵开放的新启蒙时代,到了1990年代物质生活迅速丰裕,国人的精神世界却开始自我封闭化,甚至出现极度贫乏的状况。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物质更加丰富,社会心态和精神生活却已由“封闭”转向不知道该走向何方的“茫然”,中国和西方,甚至与自己过去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种迷失方向的茫然感在知识精英阶层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推进中国前进的多种力量中,邱震海最重视三种力量:资本力量、知识力量和公民力量。“我们所说的不自由那是很高端的在云端的那么一点不自由,这在任何国家都有,而我们在民间享有无穷无尽的自由。”邱震海更强调一种反求诸己的自省之路,他尖锐地批评道,正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没有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产生精神上的焦虑和茫然。

当下中国社会应如何走向精神成熟?邱震海将培育良好的公共讨论文化列于首位。“21世纪的中国,有公共空间,比如网络上的微博,但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我想提三个问题:今天中国有公共讨论吗?有健康的公共讨论吗?有健康的公共讨论文化吗?我认为没有。”

他强调,公共讨论受限制的影响极小,大部分讨论是被浪费和滥用的,例如意见交锋中的标签化现象。学会建立好的讨论文化应该首先从知识阶层做起,辐射于电视节目、报刊、网络和各种看得见的公共场合,每个公民应该从这里学习如何谈话和辩论。邱震海进一步指出,“学会谈话的关键是跨越政治立场和个人情绪这两个层次,而进入逻辑讨论的境界,剥离个人情绪,直达问题核心,处于公正立场,摆脱主义和情绪。”

那么国人健全地思考公共议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邱震海结合其多年主持时事评论节目的经验指出,“多元的视角、完整的资讯和冷静的心态”是通往理性而健康的公共讨论的必经之路,“借此理性才能像涓涓细流深入其中,达到精神成熟。”

“世界是复杂的,不是标签化的。我认为责任在知识精英,启蒙别人之前先要启蒙自己。慢慢培养、引导和建构讨论公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情绪化走向平淡,从感性到理性,每个人都要冷静下来 ,开启健康的讨论方式。”邱震海说。

萧功秦则以孔子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来表达自己对邱震海“精神成熟”观点的赞同,“理性的人才能正确判断是非,不会受到蛊惑和煽动性影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