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中国政府减税的逻辑)
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考虑化解经济的总体风险。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矛盾是结构失调、不平衡,属于供给端的问题,靠需求刺激解决不了。所以中央政府将政策基调放在减税上。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由需求面转向供给面,结构性减税是其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广受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社会各界对政府性债务普遍担忧的情况下,结构性减税能否彻底执行下去,成为观察中国财政政策方向和执行力的重要切入点。
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请其解读政府方面主动减税的逻辑。作为接近政策部门的学者,刘尚希对政府的财税政策逻辑有清晰的把握,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财政风险控制、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的财政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把减税当吃药
《南风窗》:结构性减税已成为当前中央财政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从政府的角度看,其内在的政策逻辑是什么?
刘尚希:提“结构性减税”,主要是为了区别“全面减税”,进行有针对性的减税。这种政策,既避免一次性大规模减税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同时又给予“小火慢炖”式的税收支持,以增强微观活力,促进相关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中央政府实行的结构性减税,主要包括“营改增”按行业全国推广和小微企业免增值税和营业税等。
从结果来看,减税一般分两种,一是经济性减税,即随着经济下行,税收与之相应地下降;二是从制度上调整降低税率,像目前正在进行的营改增和小微企业减税等。
以前有个专门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率9%是个临界点,增长率超过9%,税收增长就会大幅上升。随着经济速度下降,低于9%,税收也会大幅下降。
一般出现经济性减税时,不会进行制度性减税。但中国目前是两者相叠加。从这里可以看出政府宏观政策转向和执行的决心。
以前,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从加大需求出发,而现在转向增加供给一端,其目的是通过调整结构,加大社会活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构性减税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另一方面,这种减税不是大规模地进行。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如果减税过多,就会势必加大赤字和债务,放大财政风险。当前公共支出刚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减税形成一个约束。应该把减税当药吃,不能当饭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