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执政的母体环境(2)

中共执政的母体环境(2)

第三,向西方先进国家开放和学习。一个是留学,1840到1870年出现了第一批私人留学热潮,从1870年到甲午战争前官派留学成绩也很大,有了包括詹天佑在内的4批120人的留美学生群,包括严复在内的福州船政学堂4批80多人的留欧学生群。甲午战争后的晚清时期,留学生就更多了。另一个是教育,中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学,大多是从晚清政府开始办起来的,比如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是在1898年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大学。光绪皇帝还于1905年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大规模开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总的来看,通过晚清政府的现代化努力,使中国有了一定的近现代工业基础,中国对西方政治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开放,现代大学、中学的开办,大规模的留学,让中国人开阔了眼界,为中国融入世界文明历史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有限作为

1911年,晚清政府着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遗憾的是内阁成员中皇族和满人太多,激怒了改良派,爆发了革命,最终清朝政府被推翻,这就是辛亥革命。推翻晚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大的背景是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同时也是晚清政府现代化努力的结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巨大进步,没有晚清政府的改革开放,民族危机意识不可能强到这样的程度,也就很难在这个时候发生这样的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国政府的产生,直接指向就是向西方学习、继续中国现代化进程。

民国政府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为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国内实现由乱而治,现代化建设有了和平环境。大凡新旧政权更迭之时,也必然是各种力量互相较量、整个国家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更迭,更不可能一帆风顺。蒋介石在各路军阀混战中胜出,最终终结了战乱,中国迎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中国现代化建设延续了晚清发展势头,取得更大进展。从1912年到1949年,民国政府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1928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期间的蒋介石政府,和平发展的成绩可能更大。上海成为远东经济中心,地位远超香港和东京。到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中国经济总量为日本两倍以上。一大批现代化工业诞生并发展。比如,在1920年,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所)造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同时为美国政府订造了四艘。这四艘船完工后均交付美国,直至二战时仍在美欧航线上使用。在大学教育、留学生教育方面,迈出的步伐更大,现在一些比较知名的大学,大都是那个时候建设起来的。那也是一个文化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

第三,八年抗战终结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晚清政府以来中华民族悲惨历史的延续,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历史的延续,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抗战,作出了许多努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中华民国政府是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当时的国民政府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