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院长主动辞职是见“私”不见“公”
2013年7月2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工大会上,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人员宣布,袁振国不再担任教科院院长等相关职务。教科院职工称,纪检人员还在会上通报,有关部门已了解袁振国存在出国(境)团组、出差报销违规等行为,教育部同意其辞职。2013年7月29日,教科院有关领导证实,袁振国系主动辞职。
一般来说,“主动辞职”,多少有些“高风亮节”的味道;而迫于舆论监督的压力,袁振国主动辞去中国教科院院长一职,这种“主动”总比“不动”好。在此,笔者有些疑惑:治公款旅游为何见“私”不见“公”?
此前有报道说“中国教科院院长被指携妻子公款出国旅游”,后来还有报道说,这位“袁大院长”在四川还有“公款高消费”,现在,当事者主动辞职了,说明并不像以前他所说的“没什么不能回应的”,说明他屁股上的确有屎。
公款旅游,且还是携妻子公款出国旅游,这是一种“顶风作案”,这是一种“变相贪污”,这是一种“严重违纪”。但,从这篇报道来看,相关部门对这种“严重违纪”的查处,既无“调查结果”,更无“处理结论”,既没有令这位“袁大院长”公开道歉,也没有追回赃款,也没有“记大过”,更没有“撤职”。
治公款旅游,只有私人的“主动辞职”,而未见相关监督机关的纪律处分,这种见“私”不见“公”,是对邪恶的一种放纵,也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法规很严厉,查处很温柔。这不利于“治病救人”,更谈不上“惩前毖后”;现在看来,不仅是袁振国主动辞职,我看,查处这起公款旅游案件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倒是应该主动辞职才是,因为,猫不捉鼠,养猫何用?
【启示与思考】
我们都知道一个“瓜田李下之嫌”的说法,身为高级干部原本应该行事谨慎,在涉及公权力和公权力相关的利益上,本应该避免被人“说三道四”,这是一个体现自身觉悟和廉洁度的表现。明知有可能被人“误解”,却无所顾忌,一方面说明这位院长对于公众监督的无所谓甚至是麻木;另一方面,“夫妻同机”“夫妻一同考察”的事实,已经让院长的考察行为蒙垢,公务考察的“肥私”嫌疑也进一步“坐实”。
当然,公众和舆论有没有可能冤枉这位“携妻公务考察”的教科院院长?也有一定可能性,但必须以事实证明,仅靠“三言两语”的自我回应是不行的。这需要权威部门出来澄清和解释,也需要真正开诚布公地将考察前的路线审批、考察项目的审批公之于众。公众“死咬”这起所谓的“公务考察”不放,不仅仅是因为网络曝光的“仅10小时公务,其余均为游览的行程单”,还在于时下公务考察实为“公费旅游”现象的“泛滥”。公务考察中的“李鬼”太多,“狼来了”喊得太多,公众不可能相信这名院长的自辩和“辟谣”。
尽管近两年来中央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大力整饬,一些“公款旅游者”依然频频出现。“考察丑闻”太多,也让公众骨子里不相信“院长妻子的翻译说”。要想让个别考察官员“自证清白”,唯有真正荡涤公款考察积弊,让公款真正姓“公”,让公务行为真正“成公”,这不是短期内能改观的。中央有关方面在遏制腐败之时,着重强调不仅要打“老虎”,还要打“苍蝇”。“公款考察游”和“巨贪”、严重的渎职犯罪相比,或属于“苍蝇”级别,但“老虎”往往就是“苍蝇”演变出来的。应该好好查一查,给民众一个交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