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的力量
炎炎夏日,杭州江干区采荷街道荷花塘社区的一间普通的农居房前摆出一个凉茶摊,不管是谁,都能免费喝上一杯清爽的凉茶。而这凉茶摊,已经传承了近50年。凉茶摊的主人盛阿香,是一位80岁老人的老人,从她婆婆手里接过这个凉茶摊之后,每年的酷暑,都为附近的居民和来来往往的人们送去一份清凉。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平凡的老人,56岁的河南省方城县农民余年,除了种一亩地的收入之外,就靠拾破烂为生。尽管这样,从七年前,他每周捐出15元,帮助困难地区的群众,7年来从未间断过。7年来,余年共向灾区捐款13次,累计捐款达6000元。余年就是凭着自己对困难群众的那份同情和纯朴农民骨子里的那股“牛劲”,默默坚持,为爱而捐,不求回报。
也许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碗凉茶,也不仅仅是看似微小的15元钱,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多年来对于自己微小善行的坚守,是对于自己内心的一份承诺。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善行终汇聚成无疆大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为“日新月异、信息化、后现代”等名词热血澎湃,激动不已。对于做善事,我们也更多地关注大慈善家们的大手笔,为大额捐款或者大的慈善项目而鼓掌欢呼,诚然,他们也确实值得尊敬。然而,在我们大跨步前进的时候,也许可以回头,看看那条疏影横斜的古老弄堂,时光仿佛在那里静止,过滤了三遍的水煮出来的凉茶五十年来一样的清冽甘甜;我们也可以回头看看,在远离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农家院落,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每周在昏黄的灯光下,数出也许还沾满了灰尘、皱巴巴的十五元钱……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两位平凡的老人,用他们的坚守,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启示与思考】
说到慈善,人们常常认为那是有钱人的专利,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太过遥远,其实不然。余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慈善的境界:心怀大爱,善举不论大小。
一个人做善事并不难,难的是有一颗坚持做善事的心。余年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也许过清贫日子的人,最知道遭受灾难的滋味,余年这位质朴憨厚的农民,以其微薄之力坚持7年为灾区捐款,恰恰体现的是一颗慈善爱心。这位节俭度日的拾荒人,有着最纯洁、最无私的灵魂。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善良和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浓浓的温情。余年凭着自己对困难群众的那份同情和纯朴农民骨子里的那股“牛劲”,默默坚持,为爱而捐,不求回报。我们应该提倡的就是这种作慈善的精神,为爱而捐应该成为作慈善的一种精神,至于捐多捐少在其次,不必苛求数额。
由此不禁联想到那些逼捐、强捐的做法,简直把慈善募捐当成了比赛,某种程度上是对慈善本意的亵渎。慈善不是社会责任,不是必行的道德,更不是谋求功利的精巧手段,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人皆有同情怜悯之心,关爱他人带来愉悦感,感受在自心,非外在标准能够衡量。
爱心不是捐款捐物“比赛”,募捐也是一种自愿的活动,它不是强制性的,更不是衡量爱心的一把标尺。这个人捐得多一点,证明他的力量大一点,又愿意助人为乐,值得我们付出赞美;那个人捐得少一点,可能有他自己的考虑和实际情况,而并非他的爱心就少一点。笔者认为,即使有的人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但只要他能独善其身,关爱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爱心。
一分之贵,一秒之念,常常能折射出一个人灵魂的美丑,并深度彰显着一个社会的正能量。“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强美丽中国梦都需要我们发现、传承、弘扬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积沙成塔,积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美与恶都不在于大小,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天天积一分善,那么恶就会相对少一些,天长日久正能量成为社会主流和共识,那么丑恶自然无以生存和遁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