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最美平民慈善家”拾破烂做公益 微薄之力洒下大爱种子(2)

【案例】“最美平民慈善家”拾破烂做公益 微薄之力洒下大爱种子(2)

【热议】

报道被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大河网转载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转载,点击量达百万次。众多网友通过网络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对余年老人拾荒献爱心的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引发了弘扬当代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的讨论。

新华网网友说:“余年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身边的好人。当您说‘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时,让我们向您致敬!当您为爱而捐,不求回报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普通人的伟大!”

长江网刘立峰发帖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强美丽中国梦都需要我们发现、传承、弘扬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美与恶都不在于大小,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天天积一分善,那么恶就会相对少一些,天长日久,正能量成为社会主流和共识,那么丑恶自然无以生存。”

大河网网友“河南人”说:“一个人做善事并不难,难的是有一颗坚持做善事的心。余年连续7年向灾区捐款6000元。对于红十字会庞大的善款数字来说并不算多,可对于一位家徒四壁的拾荒人来说,6000元简直是天文数字。余年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

北京晨报微博玫昆仑这样评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有像余年这样的助人为乐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冷漠,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社会友爱、慈善的力量充满信心。”

搜狐网海南网友说:“我也要像余大爷那样帮助我身边有困难的人,把他这种对困难群众无私的大爱发扬光大。”新浪网网友称:“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会更美,而余年就是播撒爱的使者。”

网友的赞美和祝福让我们感到:爱与善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人间自有真情在。即使自己没有多大能力去帮助很多人,但只要能从小事做起,关爱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大爱。

“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儿”令人称羡

这样的“凡人大爱”故事的确很感人。但在笔者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儿”。这从其两句憨厚而朴素的话语中就足见一斑。一是,“俺无儿无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只要不生病,生活就过得去。能帮助别人,俺心里带劲儿。”二是,“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 

在有些人看来,一个拾荒老人未免太卑微了,而我以为,洋溢在余大爷心中那份找到活法儿的充实与自豪,真叫人羡慕。其实,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就是不断寻找活法儿,并为之奋斗、为之骄傲的过程么?与那些挥金如土、妻妾成群却精神空虚的大款们、腐败官员们比起来,到底谁更幸福,可能还是个问题。余大爷或许没听说过人生哲学的大道理,但他分明在对象当中把握了自我,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彻底对象化了。这大概是很多寻梦人终生寻觅却永远达不到的境界吧。 

余大爷的“活法儿”其实也阐明了一个“真理”,便是,只要心存大爱,志存高远,眼前的、暂时的困难往往变得不那么可怕,甚至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一份超越的喜悦与自豪。这样的人生当然也有烦恼和无聊,也会偶尔感到“没意思”,因为人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动物,不可能永远处在亢进的状态之中。但心存大爱、志存高远的人不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不会让它左右自己行进的脚步。这个意义上,只有心存大爱,志存高远,才是真正强大的人,才是活得“有意思”的人。 

当然,如果我们的思考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余大爷的“活法儿”无非是告诉人们要抱着这样的态度:即对物质条件,要低标准、低要求,“知足常乐”;对精神生活,要尽量高标准、严要求,取法乎上,永不满足。对待别人和社会的给予,要满怀感激地尽量“知足”;对自己给予别人和社会的,不能轻易满足。有所“知足”,才能从小的“知足”体会到人生的满足;有所“不知足”,才能激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雄心壮志。不断地否定“知足”,才能走向更大、更高的“知足”,同时,“常乐”的质量和层次才会有所提高,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才能更大、更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活法儿”越来越具有相对性。但无论怎么说,余大爷的“活法儿”都值得称羡。毕竟,这种活法,契合了时代要求,代表的是一种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希望更多的人也想做余大爷那样的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