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建设重在质量

城市群建设重在质量

城市群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和完善功能的大趋势,也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经验。但是,任何城市群的建设都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客观要求,强制性地在某一区域搞规模化建设,或拉郎配式地组建城市群,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并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102487989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类型和功能定位

城市群是一个区域性产业关联和城市互补的群体概念,严格讲城市群一般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产业辐射和关联为纽带,以产业链延伸为通道,以物流、资金流、科技流、人流为内容的城市组合群体。比如美国大华盛顿的城市群,就是以华盛顿为政治中心,以周边服务业、金融业为主体的城市群组建的,其城市分工明确,产业互补突出,各类经济要素流动顺畅,对外辐射性强,对内集中性高。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城市群的建设普遍体现在城市功能互补、人口分布优化,产业配置密切,主导产业的聚集度高度集中,辅助产业对主导产业的依存不断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群建设是工业化和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行政性规划的结果。相对而言,我国城市群建设虽然如火如荼,但主要是政府干预和政府主导,仍未摆脱单纯地做大的传统模式。由此,在我国目前城市群的建设中,地理范畴的城市群虽然已经存在,但经济功能合理配置的城市群却非常少。

从现状看,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政府引导类的城市圈。从城市圈规划的主导驱动划分,政府引导或政府干预形成的城市圈,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主导或强制参与城市群的建设,包括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布网、城市功能定位等,均以政府的规划为基础。这类城市群的建设,优势是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重大产业项目的参与,有通盘规划的整体性,有较好的政策扶持。二是市场导向型的城市群。三是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的城市圈。在我国,重大产业带动的城市很多,如攀枝花、鞍山、大庆等。

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布局的联动

从我国现有城市群的类型可以看出,城市群的形成和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前提条件,违背规律和缺少必需的前提条件,城市群建设均可能导致出现各种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失衡的问题。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速度,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的配置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早已被认定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关系,但工业化和城市群的形成要比单一城市的城市化率的上升复杂得多。上世纪80年代苏南由农村集体经济演变、改制形成的工业群,是苏南城市群形成的最主要推动力。从工业演进看,苏南工业企业群到产业群的形成,不仅拉升了工业整体规模和优化了产业分工,更重要的是拉动了生产型服务业的增长,而正是生产型服务业的不断健全,使苏南城市群内产业的关联性、流动性不断强化,并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率与服务业化率的双提高,带动城市化率的整体提高。

由此可见,城市群的建设,必须要科学地认识一个区域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其中,在发达国家全面进入后工业时代,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必须跳出传统的分析方法,即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而是要结合我国工业超高速发展,GDP增长的现状,判定工业化对城市化及城市群体发展的要求,或者讲是判定城市化或城市群体对工业化增长的承载能力。

目前,我国城市群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追求规模,城市群的一级城市均以非农人口300万至500万为目标,二级城市规划的城市人口要超百万,三级城市要超30万。大部分城市“十二五”规划的城市化率要达到55%至60%,工业化率达到55%,而对小城镇建设以及以小城镇消化农业人口的真正关注很少。这种思维已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国情,仅体现了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好大喜功行为。城市不断以开发区、新技术园区、产业园等名义快速圈地扩地,大规模的基本农田被占用,而所谓的产业园区实际被撂荒。为了提高工业化率,以项目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捆绑着土地财政,严重忽视产业布局和分工,以及区域内的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由此,城市群长远的功能体系被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所破坏,城市化率成为地方盲目提高工业化率的借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