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自贸区:新一轮重大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暂停“三资企业法”的实施,预示着中国投资领域的管理模式将进行重大改革,是终结投资领域行政审批制的前奏,是中国进一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勇敢探索,其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制度创新意义深远
2013年7月初,国务院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8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的提请审议报告。根据草案,在试验区内,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3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暂时停止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筹备工作汇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对上海自贸区的筹建工作给予批准、指示与支持,力度之大、效力之高,实属罕见,这充分表明上海自贸区在新一轮改革中所承载的使命。如果说12年前加入WTO是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终结行政审批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那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暂停“三资企业法”的实施,则预示着中国投资领域的管理模式将进行重大改革,是终结投资领域行政审批制的前奏,是中国进一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勇敢探索,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制度创新意义深远。
首先,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新趋势挑战的重要举措。从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2001年12月加入WTO,从法律制度层面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焕发出制度改革的红利,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点可从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得到印证。据统计,加入WTO前的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097亿美元,到2012年则增长至38667亿美元,增长近8倍。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和趋势,WTO多哈回合谈判10余年几乎没有成果,业界预言“多哈已死”。与此同时,以美国等发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进展如火如荼。TPP与TTIP除传统贸易自由化和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外,重点就是要制定全球性的高标准的多边投资规则。TPP与TTIP谈判一旦成功,将成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的全球性经贸规则,而中国尚不在TPP谈判之列。许多学者不无担心,如果中国长期被排除在TPP谈判之外,将来可能面临他国制定规则,最终不得不被动遵守的困境。而要参加TPP谈判,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必须改革外资审批制,给予外商投资在准入前的国民待遇。这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就是先在自贸区内暂停以审批制为核心的“三资企业法”的实施,积累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