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执政党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各地政府结合地方实际,设计了一整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在明确目标导向、助推社会发展、加强群众联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肯定绩效考评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其存在的问题。考评机制由于其考评指标、考评操作和考评效果等方面的缺陷,而无法全面替代民主评价机制。
很难科学设计考评指标。一是考评指标难以定性、定量。考评指标的文字描述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易准确判断。比如有些地方的指标体系中规定:“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是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但哪些属于重大决策则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因此各方经常在是否“重大”这一问题上扯皮。听取意见应具有广泛性,应听取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但事实可能是只听取了“路人”或“同路人”的意见,而这在指标体系中很难量化评估。二是考评指标很难面面俱到。虽然一个部门往往要在不同方面接受多个单位的绩效考评,繁复的考评使各级政府不堪其扰,但这些考评都难以涵盖该部门的所有业务,是不完整的,这种数据缺失的抽查式考评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结果,无法正确评价真实的工作绩效。而对指标体系科学性的质疑正是绩效考评的最大软肋。
很难有效进行考评操作。一是考评过程难保公允。在实际考核中,由于各考核评价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异以及偏误的存在,造成不同考评者的考核结果差异很大。考核者在进行评估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各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某种偏向,使考核结果有失公允。实践中上级来考核,下级常予以接待,如果下级热情接待但打分很低似乎又不尽如人情。受各种因素影响,实践中同一种类的考评分数往往拉不开,有时仅仅差了零点几分。二是弄虚作假一定范围存在。一些地方为了及时获得各项指标数据就必须采取下级上报——上级审核的模式,其中“忽悠”和“水分”也难以避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