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18日)。另,1956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大约有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54页)。10月起,广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陕西、河北、辽宁等省还发生了部分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655页)。
②茅盾:《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教条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人民日报》1957年3月18日。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8—249页;《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5页。
④毛泽东此时对“民主”的理解侧重在两个方面。从政治上看,一是“主权在民”;二是“人民参与”;三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并受人民监督;四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掌握政权是真实民主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是有领导的、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从哲学上看,他接受了列宁的观点,认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因此是一种手段,只是在“表面上”是一种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民主不可能具有超阶级性,阶级性是其本质。所以他认为,作为“手段”的民主看谁在用,为什么事情在用。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46页。
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另,关于“大民主”、“小民主”形象化说法的来历,参见李慎之:《关于“大民主”和“小民主”一段公案》,《百年潮》1997年第5期。
⑦转引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13页。12月4日,毛泽东得知民建一届二中全会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式达到了思想统一后,更坚信“小民主”在处理人民内部事情方面的可行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255页)。
⑧《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79页。
⑨《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618页。
⑩《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622页。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所说的“大民主”,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大规模、激烈的群众或人民参与。具体到欧美式的西方民主,从表象上看,自然是政党竞争、议会争辩、政客鼓噪、言论混乱等。自抗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每论及此,毛泽东总以民国政治为例,强调它与中国国情的不适应性。至于波匈式的“大民主”,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大规模的暴力式群众参与,其目的针对共产党及其政权,主要根源并不在于苏联输出革命的结果,以及这些国家共产党政权的执政失误,而在于阶级斗争搞得不彻底,是“自食其果,火烧到自己头上来了”(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0—61页)。他认为,正因为我们阶级斗争搞得彻底,以及干部队伍政治素质高,国内政策得人心,所以不会发生波匈式的“大民主”,也没有必要人为地制造这样的“大民主”。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1页。
(12)《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634、637页。
(1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14)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15)《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630页。
(16)《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640页。
(17)《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第396页。
(18)《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46、1352页。
(19)参与者就有人这么称呼,如邓初民曾发文《大“放”大“鸣”之后还必须大争》(《人民日报》1957年6月4日)。对于“大字报”,有人曾经这样说明:“在这‘四大’中,大字报相对于大鸣、大放、大辩论来说,又是形式中的形式。因为,鸣放、辩论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或口、或笔)表现出来的。”(李世家:《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民主问题》,《理论探索》1979年第1期)
(20)周恩来当时就有这种警觉。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15—1216页。
(2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70—471页。这篇文章并没有立即印发,直至6月12日才印发党内,并注明“内部文件,注意保存”,“不登报纸,不让新闻记者知道,不给党内不可靠的人”。
(2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91页。
(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96、497页。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96—497页。
(26)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543—552页。
(2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第528—529页。
(28)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第598—602页;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10月9日)。
(29)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1957年10月13日)。
(3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02页。
(3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397页。
(3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447—448页。
(3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28页。
(34)此外,该大字报于1967年8月5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在一周年、两周年、十周年时该报均发表文章予以纪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仅《人民日报》使用“炮打司令部”这一词汇的记录就达233条,其中1966年9月到1969年12月间高达213条,可见其在“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影响力。
(35)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69年4月1日)。
(3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5页。
(3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06页。
(38)叶剑英:《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人民日报》1978年3月8日。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6页。
(40)李世家:《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民主问题》,《理论探索》1979年第1期。
(4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0页。
(42)袁苹:《“四大”不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好方法》,《光明日报》1980年4月2日。
(43)陈江:《取消“四大”和发扬民主》,《人民日报》1980年9月16日。
(4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59页。
(2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88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