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4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有人认为,20世纪最重要、最深刻的发现不是相对论、基因或计算机等一系列科学成果,而是人类终于意识到自身发展可能导致的生存危机。中华民族是深谋远虑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钓而不撒网过小的鱼,猎而不箭射归巢的鸟。孟子也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大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在一定的时候才进山林伐木,木材就会变得用不完。这就是一种眼光、一种境界,非常了不起。冯骥才在一篇文章里讲,遇到故交72岁的摄影家郑云峰,问“三江源情况怎么样,有改进还是更糟?”没想到对方竟哭出声来。原来郑老40岁时首次进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那里是一片30万平方公里罕见的沃土,一如天国般庄严而瑰丽的圣地,把人都净化了。然而近十多年,每次再千辛万苦地到了那里,恶化的现实都令人惊愕,经济开发大潮破坏着那里的宁静,淘金热、虫草热、伐木热、猎杀热等不断毁坏生态。郑老的哭是回答、是控诉。照此下去,难逃厄运与悲剧!前人有“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说,今天也不妨说“衣食足而知生态。”在“资源有限、欲望无限”的情况下,不能再沿袭拼资源、毁自然的老路,必须走“珍惜有限、创造无限”的新路。科学发展,转变方式,投入要少,产出要多,消耗要少,贡献要大。那种“只图任上鸟语花香,哪管后任洪水滔天”“大举自己的债,让后任还债去”“走自己的路,让后人无路可走”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必须休矣,必须终止。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其实都是一种合力在推动。为了政绩,从政者不计后果,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为了利润,企业不惜毁坏生态、浪费资源;为了生活,我们自己也常常不顾一切。这样的短视、功利,带来了干涸,带来了污染,带来了雾霾,带来了死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应从自己、从眼下、从小事做起。“计利须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现代人、执政者,更应有这样一种远见卓识。
哲学家带学生出行,途中问:“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啥?”学生争着回答:“是思想!”哲学家点头。“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孩子模样,那又是什么?”学生茫然。“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出生也不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这又是何物?”学生无语。“答案都是思想,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比喻成三种人生。“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其心灵就不会受到时空限制,超越光速,驾驭于万物之上。第二种是懒惰无为的人生,永远落在别人后头,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被遗忘。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放弃努力,苟且偷安,命运是冰封的,没有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不痛苦,这是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既不在现实,也不在梦里。”哲学家讲了三种思想表现和三种人生状态,告诉我们:播种怎样的思想种子,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冯友兰还有个“人生四境界”的说法:自然境界,做事按本能、习俗,所做之事有何意义并无觉解,对于自己也没多大关系;功利境界,所做的事情,对自身有利,动机是为自己,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知道所作所为的道德意义;天地境界,了解到自己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能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哲学家们讲的前一种思想表现,前一种人生状态,后两种人生境界,就应当是我们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和追求的。农民增加产量,一靠扩大面积,二靠提高单产,要把增量扩展与存量深耕结合起来。就人生来讲,生命有限,事业无限,我们很难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厚度、宽度。有鲜活的思想、奋斗的汗水、天地的境界,就能在无限发展的事业中,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正能量,使平凡的人生增加附加值。
古人讲:“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精力有限,但知识无限。所以应抓紧时间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突出重点学习,提升人格素养;善于识别选择,力求获得真知。明代有副劝学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少年时期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重要了,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了。一个“好”字,语意双关,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个知书达理、有所作为的人。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为己”的意思,是说为了自身的修养,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是真学问,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学问。孔子并不反对“为人”之学,但更看重“为己”之学。所以,“为己”之学一直被视作儒家的核心,儒家被称为“身心之学”“性命之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的。在孔子看来,如果只做“为人”之学,是缺乏根基的,容易使人生成为一座空中楼阁,这样学问反而成了生命的一种负担。只有以“为己”作为一切学问的根基,才能真正找寻到安身立命之处。当然,儒家也认为,个人人格的完成,必须通过对社会介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完善。学习应将“内圣”与“外圣”结合好,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起来,防止为了装璜门面、旨在好为人师的误区。肖伯纳讲:“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要真正学点东西,须克服自满情绪,避免盲目性。现实中常有此情形,无知的人不为无知而汗颜,知多的人反而常感叹遗憾。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发现无知,方称有知。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知道的很多;当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赶时髦,但求管用,有重点地追求,不贪图所有的东西,注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提升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人生短暂,我们很多人已不可能通过学习获得“博士”“博士后”称号,但仍然可以通过读书使自己有学问、有文化、有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