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和逻辑上的密切联系。两者在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相映生辉,共同构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事业在中国的新篇章。
一根相连的关系。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理论灵魂一脉相承。坚持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依据。两者理论内容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矛盾、根本任务、现代化道路等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两者理论风格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体相依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和理论基础。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的、赋予了新内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毛泽东思想开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财富,又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帜相随的关系。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两者都高扬共产主义的旗帜,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党在成立之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懈奋斗。两者都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都将继续为科学社会主义飞跃发展作贡献。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在建设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必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继续飞跃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根本上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党的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坚持和继承,是根本上的继承。
第一,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正是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表现和具体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渗透着毛泽东同志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和平共处的重要思想。
第二,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和方面。从理论渊源上说,这些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先导和理论生长点。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可以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这一观点,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一正确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用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这一积极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
第三,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务必”,坚持思想建党,努力保持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变色;强调端正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紧密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飞跃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理论飞跃。
第一,关于发展时期的认识飞跃: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跃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思想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开放战略、外交战略、国防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二,关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认识飞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着力发展生产力。但由于主观、客观、国内、国外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