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案例背景

平房乡石各庄村面积1.8平房公里,村内户籍人口1728人,流动人口却有1.5万人之多,在这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庄里,外来人口占近90%。

走在这个村子里,你看不到城乡结合村那种“习以为常”的脏乱和拥挤,相反,村里的一切井然有序:整洁干净的街道、统一齐整的门脸房,文化活动院、数字电影厅、图书阅览室、幼儿园……村里样样不少;您再沿街溜达,一块上书“听百姓之声、排百姓之忧、解百姓之难、做便民之事”的“大招牌”便赫然立于街边,这儿,便是石各庄便民服务队——一个远近闻名、全村上下无不称赞的队伍,一个使党和百姓心连心的桥梁,一个化解了全村近十年民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载体。

那么石各庄便民服务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呢?石各庄村党总支又是如何带这支队伍,如何化解矛盾,使石各庄村从原来全乡有名的“上访村”一跃成为如今更加有名的“和谐村”的呢?

主要做法和成效

听百姓之声,成立便民服务队

前两天,家住朝阳区平房乡石各庄村的村民李凤林有点“背”,一大早起来,家里自来水管就开裂跑水。没多想,他马上就给村便民服务队队长曾庆来打电话求救。8点钟刚过,便民服务队的两位师傅就拿着工具赶来维修。不一会儿工夫,水管就修好了。

“在咱们村有事就找便民服务队!”李凤林竖起大拇指说道。

在平房乡石各庄村,总能在街头巷尾看到便民服务队这支队伍:他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有时清理村内外的排水管道、有时在检查自来水管道是否松动……村民们遇到困难,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们。

然而四年前的情况却截然不同。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内饮用水、卫生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加之村内公共设施老化,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经常会突然停水。下暴雨的时候,雨水就会倒灌。”2006年,沈玉德开始担任的石各庄村党总支书记一职时,最头疼的就是村里的这些漏水、停电的事。

那时,村内的建筑维修、排水等公共服务项目一直外包给外地包工队,包工队的收费价格不便宜,效果却并不理想。沈玉德说:“外面的队伍出一份工,收一份钱。老百姓的一点小工程,也要收不少钱,特别不划算的。有时候收钱不少,活还不好好干。疏通下水道,就拿一根竹签子瞎捅两下就完了,结果第二天下水道又堵了。”

怎样才能改善村里公共环境、解决百姓的生活难题?能不能成立一支自己的队伍,专门来解决群众的这些烦心事?2006年,石各庄村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成立,就开始寻思着这个问题。通过深入调研,耐心听取群众意见,最终决定成立一支便民服务队,从村民用水、用电、日常出行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入手,着力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村民营造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这一设想得到了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党员的积极响应。当村党总支提出要在党员中选拔一人担任队长的时候,时年46岁、具有23年党龄的党员曾庆来主动请缨,愿意贯彻党总支的部署,切实为村民服好务。

2006年9月,石各庄村便民服务队正式成立。队伍由村党总支牵头直接管理,以党员为骨干开展服务,以“为村民提供便捷、满意、周到的服务”为宗旨,每次入户服务,还不收取任何服务费。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户便民服务,包括疏通下水管道、维修安装自来水管、水龙头,协助村民维修房屋等;二是涉及百姓出行和影响生活环境的公共设施维护服务,包括维修改造厕所、清理整治排水沟、维修铺装硬化地面、维修改造排水管道等。

解百姓之难,开展贴心服务

石各庄村党总支坚持把便民服务队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便民服务工作情况汇报,了解群众的反馈意见,针对群众的需求不断完善工作。便民服务队设立了热线电话,队长曾庆来也主动公布了自己的手机,24小时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服务。在石各庄村,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村民拨通服务热线或者曾庆来的手机,便民服务队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为村民送去满意的服务。

就这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甭说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就是一年365天,赶上年三十,便民队都没歇着的功夫。三九严寒,他们下到一人多深的管道抢修被冻裂的水管;三伏酷暑,赶上厕所坏了,他们得忍着扑鼻的臭味儿,改造厕所。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周而复始的小事上,更体现了排百姓之忧,解百姓之难的服务宗旨!在这里,便民队树立的已经不是便民队的形象,而是平凡生活中中共党员的闪光形象!村民们都说“党总支好,共产党好呀”!

“听百姓之声,排百姓之忧,解百姓之难,做便民之事”,2009年,村党总支将这一宗旨做成醒目的标牌,作为服务队新址的“商标”。同时,服务队还完成了制度细化、制度上墙等多项工作。

那么多的免费服务,这笔钱村委会能负担得起吗?村党总支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以前村里每年雇用施工队进行日常维护,一年人工、工具租赁等相应开销至少100万元。而现在,因为人员和设备都是自己的,村里仅需支付工人工资和一些基本材料的费用,一年开销仅50万元左右。

“不仅村里的各项服务提升了,矛盾少了,村集体的开支也节省了。遇到邻里不和的情况,队员们往往是先当邻里矛盾调解员,再当设施维修工。这样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少了。”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