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心”回应西方焦虑(2)

“中国信心”回应西方焦虑(2)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李克强的观点称:中国“高速”增长的时代已过去,当前7.5%左右的更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将会成为新的常态。尽管这远低于过去30年中的近两位数增长,但正如他指出的那样,“仍高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地“中高速”增长?李克强9月8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文章给出了答案:深化改革是持久动力。

“中国已不可能沿袭高消耗、高投入的老旧模式,而必须统筹地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他在文中写道,“我们已经并将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推进结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分给社会,政府该管的由政府管好。”

此外,李克强还驳回了短期刺激计划的要求。“面对经济低迷,短期刺激政策可能是驱动增长的方式之一。但在权衡利弊后,我们得出结论,这样的选择不会帮助解决潜在问题。因此,我们选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他认为,重点在于调整支出结构,削减行政支出,助推不发达地区和为小、微型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待遇等。

对最近“海外公司被不公平对待”的投诉,李克强表示,中国将创造更加友好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平等机会获得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机会和法律保护,同时承担同等的社会责任。

“事实将继续证明,跨国公司来中国发展业务,将是明智决定。”他说。

做工作,就不怕把手弄脏

美国经济网站Quartz称,中国要改革,首先要解决几大挑战。比如人为压低存款利率,对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产生很大影响,并导致“市场扭曲”,让过多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对此,李克强表示,“中国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前进。”他的解决方案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同所有权的企业都应享受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在市场上展开竞争。

《爱尔兰时报》称,李克强总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上山下乡青年”,曾被派往农村工作。在大连的演讲中,他讲述了自己当农民的经历如何帮助自己胜任新的职位,还表示,“要做脏的工作,就必须准备好把手弄脏”。

“如果这座大厦(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经理有打扫厕所的经验,我相信他们能更好地管理这个复杂的系统。”李总理说。

“中国信心”:看似狂妄,实则现实

路透社称,在讲话中,李克强几乎未提及困扰西方分析师的两大失衡:中国的过度投资和债务的迅速增长。相反,他承诺货币、财政和信贷政策都将保持大致稳定,特别是坚持“冷静回应,大胆面对困难,不放松不收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

因此,凯尔斯盖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似乎更接近于控制信贷或过度投资,改革政府,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克强表示,将逐步扩大市场力量的作用,在金融、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公共采购等领域发挥私营企业的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对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不发达内陆地区的投资。

至于高额的债务,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预计,将沉淀为中国版的次贷危机。但李克强表示,对“令人关切的地方债务问题”,中国目前正采取相关措施来规范和有序地解决,“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说,总体来说是安全可控的”。

自信、专业的“李氏风格”赢得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赞扬,而其讲话内容所彰显出的“中国信心”,也让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焦虑显得有些浮躁。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中国仍然认为我们5年前强加于自己的金融危机可以避免,这种想法难免看似狂妄,甚至是妄想,但对中国来说,这听起来很现实。”凯尔斯盖分析道,中国政府外汇储备达3.5万亿美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成功控制所有主要金融机构长达30年,而非金融市场的奴隶。如果中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达到进一步繁荣——尽管西方分析家对此仍持怀疑态度——它将真正成为许多新兴经济体依赖的对象,西方将不再是提供支持和指导的主体。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在大连——“中国的旧金山”举办的夏季达沃斯,以活泼的交互式会话作为标志,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进行商业、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非但不令人失望,还让人期待“更加强大的中国商界领袖群体脱颖而出”。

路透社则多少有些沮丧地感慨,无论如何,那将是来自大连的观点,而非达沃斯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