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洗澡”贵在正确对待批评

“洗洗澡”贵在正确对待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洗洗澡”,就是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现实中,开展批评时,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干部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听见批评意见就暴跳如雷。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能正确对待,还给提意见的人“小鞋”穿。这样一来,使“洗洗澡”变成了互相恭维、互相吹捧。这确实有悖于“洗洗澡”的初衷,希望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

其实,善意的批评是对人一种真正的关爱,是一种难得的“苦口良药”。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己觉察不到的时候,或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别人提出善意的批评,不仅有利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还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积累经验,使自己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有人说,批评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思想和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一次门诊治疗,目的是争取把小“病”及时治好,防止变成大“病”住院治疗。一个“患者”如果能从思想上积极配合“治疗”,就会很快康复,防止“病情”恶化。反之,和“医生”对着干,怕“打针”、“吃药”,任由“病情”发展,就会由小“病”变成大“病”。所以,我们既要欢迎别人赞美,更应该正确对待别人善意的批评。

对待批评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古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人的本性是“闻喜则喜”,要达到“闻过则喜”,确实要有一定的境界。有句话叫“自己脊背上污垢看不见,也难已擦掉”,个人缺点错误,就好比脊背上的污垢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批评就如同“洗澡擦背”,只有请人擦除污垢,肌肤才能健康。你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对你的批评你才会愉快地接受下来。史料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群臣道:“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唐太宗听后,高兴地说:“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这个故事启示我们,闻过,就要敢于正视;闻过,就要虚怀雅量。听其言,纳其说,方能集他人智慧。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