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所拥有1000多名学生的小学,从老校区的搬迁到底有没有必要,这首先需要科学论证。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所小学要从老校区搬迁到新校区呢?既然现在学生能够在老校区复课,这本身就说明不存在容纳性问题。那么,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导致学校必须搬迁呢?如果不将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如果从老校区到新校区的决策过于随意,受到伤害的只能是学生和教师们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将新校址选择在这样一个工厂林立的地方。如果老校区真的因为安全隐患、规模太小等客观因素不得不搬迁,这值得肯定。但仍旧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打消其中的疑虑。
另外,在新校区的选择上为何确定这样一个地址更是值得深思。这里工厂林立,污染严重,难道之前没有考察过?选择校址的程序到底是不是公正呢?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因为校址的选择应该以学生和教师的健康为主旨,要远离闹市区,有一个相对平静的周围环境,尤其是环境污染坚决不能围绕学校。所以,在这次事件中暴露的是选择校址程序的漏洞,有没有经过专家论证、集体听证等程序就匆忙将校址决定,无疑为学生的健康埋下巨大隐患。而当假设有着这样合理程序的时候,环保的评估如何通过又将成为一个现实难题。
按理说,学校选址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评估,拒绝污染。既然,新校区周围工厂众多且多家企业排污违规,造成污染严重。那么,在学校的环保评估中如何顺利通过的呢?到底是环保部门的渎职行为,还是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合谋”?这同样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安全,不容小觑。由此可见,这尽管是从表面上看是一则学生因为周围环境污染而疑似中毒的事件,却更够牵出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在为何选择新校区、如何选择新校区的暗疮,值得整个社会引起警惕。
温州小学生流鼻血案需要拷问政府责任心
乐清市环保局对学校内部和周边1公里范围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学校周边有企业31家涉及化工、电镀、喷塑、服装等企业。如此多的化工企业,居然和学校规划建设在一起,真不知学校在建设之前,是否通过了环评?31家化工企业是否通过了环评?当地政府在规划时,难道就没有想到过化工企业有污染吗?
把学校建在诸多的化工企业之中,让孩子们从小生活在有毒的环境之中,不仅仅是在毒害孩子们的身体,更是在毒害整个民族,不但孩子们不能正常成才,估计孩子们的下一代也会饱受“变异”之苦。
温州小学生流鼻血案,真正拷问的是政府的责任心。从此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地政府连基本的规划常识都不具备,估计在规划中,在学校的选址中,是在拍着脑袋决策,全然不顾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学校建设之前,当地环保部门是否真正做过环评?难道环保部门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还在把学校,把学生往“毒坑”里推。
由此可见,当地政府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是毫无责任心的。虽然短时间的停课,短时间的排查可以解决一时之难,但却不能解决根本之痛。当地环保部门对学校周边的3家企业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3家企业进行断电断水,并责令2家企业停产的措施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埋藏在学校附近的定时“炸弹”依然存在。
因此,对当地政府部门而言,应该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责任心。要认真查一查为何会导致规划和环评的重大失策。新建的学校是否能继续上课?是再次迁建学校,还是让化工企业彻底停产?由此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买单?
总之,温州小学生的流血案,不仅刺痛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更是在警示各级政府部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严把政府责任心,要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绳,切莫拍着脑袋决策、胡乱作为。
19名学生流鼻血:怎能靠孩子身体“检测”污染
小学生们流鼻血“检测”出了当地空气污染。不过这样的“人体检测”未免让人感到悲哀,它反衬出环保部门的失职,揭示出当地政府对于儿童安全的漠视。
虽说环境污染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新闻,已不鲜见,但是污染降临到孩子头上,却是人们难以容忍的。这么小的孩子,他们的未发育完全的身体,如何能抵御污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又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造成什么潜在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令受害学生家长心焦,也让公众揪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