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世界观”的本意是让哲学回归现实
世界观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必然产生世界观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所说的世界,是离开社会历史的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世界观是离开历史观的世界观。马克思创立的哲学,第一次把世界观与历史观鲜明地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集中体现。为了彰显马克思新哲学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使用“世界观”、“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等概念,用来表达马克思的新哲学。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要取消一切哲学,更不能得出马克思只留下世界观,而没有留下哲学的结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称费尔巴哈的哲学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称自己的哲学是“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2-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3]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之为 “新世界观”或“现代唯物主义”,赞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6]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更加明确地表达马克思的世界观:“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7]这些论述都证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与旧哲学不同。其真实的意义在于变革哲学,而不是取消哲学;在于离开旧哲学,让哲学回到现实,而不是取消哲学。在恩格斯看来,唯心主义否定了旧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这个过程就是哲学自身的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消灭的只是某种哲学形态,而不是哲学本身。随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旧唯物主义”,而是“新唯物主义”;不再是旧哲学,而是新哲学;不再是旧世界观,而是“新世界观”。
马克思“新世界观”与旧世界观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哲学的实践本性,主张“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就必须离开旧“哲学的基地”,取消“哲学的批判”。他们提出,作为“新世界观”的哲学,不能再从“观念”出发,要从现实出发;不能再从“哲学”出发,要从实践出发。在思辨终止之处,在现实生活面前,将开始科学地描述和实际地证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可见,离开“哲学的基地”,并不是离开哲学本身;取消“哲学的批判”,并不是取消一切哲学,而是实现哲学观的变革。这场变革的真正价值就是,放弃从观念出发的哲学,建立从现实出发的、“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哲学。作为 “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不过是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一般结果,而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2-4]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不仅根植实践,而且指向实践。旧哲学是“解释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同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总之,恩格斯用“新世界观”概括马克思的哲学,强调马克思“新世界观”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否定全部哲学,乃至取消哲学本身,而是要变革和超越旧哲学,实现哲学回归现实,把世界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