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立新: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本质

边立新: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本质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是不同于旧哲学的新哲学,或称“新世界观”。“新世界观”的本意是让哲学回归现实。旧哲学是“解释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作为“新世界观”,马克思的哲学是世界观,也是历史观,是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即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对旧哲学的变革和超越,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本质所在。

一、世界观概念的哲学意蕴

世界观概念的演变,显示了哲学的变化。作为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哲学,古已有之。但是,在哲学意义上使用“世界观”这个概念,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世界观’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康德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地看,哲学和世界观其实是一回事。‘所有的重要哲学,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世界观。’”因此,世界观和哲学,可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甚至可以相互替代。

在西方国家,古代哲学的认识对象,主要是外部世界,而不是人本身。面对变动不居和纷繁复杂的世界,哲学家们力图在变化中找到稳定,在现象中发现本质,在个别中寻求一般。于是,同一个世界被划分成变动的世界和不变的世界,并且把不变的世界当做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为变动的世界找到存在的依据。这就是古代的本体论哲学,或者说是古代的世界观。到了中世纪,宗教占据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上帝”被当做永恒不变的本体,用来解释千变万化的世界,必然导致主体的沦落。恩格斯指出,“古代根本不懂主体权利。它的整个世界观实质上是抽象的、普遍的、实体性的”。“它所带来的也就不是主体的自由,而是对主体的奴役。”

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西方哲学由过去关注外部世界,逐渐转向关注人自身。从笛卡尔的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分别用精神和物质解释世界,由此形成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哲学分野。还有一些哲学家分别用人的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解释世界,形成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哲学分野,并演变出独断论与怀疑论。面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独断论和怀疑论彼此对立的复杂局面,经过休谟哲学的启发,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始整合不同的哲学思想,试图消除上述二元对立。为此,康德提出用“世界观”“这个词来指人对世界的经验性感知,指人的‘世界——观点’。此后,世界观的含义有了扩展,不仅包括人对自然秩序的感官性把握,也包括对道德经验的范畴性领悟。因而,还在早期的时候,世界观就既包括对实在的现象层面的理解,也包括对实在的道德层面的理解。”[3]可见,近代哲学不同于古代哲学之处是通过内在世界研究外在世界,即认识的对象,不是外在的,而是主体建构的。康德主张,作为世界观,哲学不能仅仅研究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研究精神世界。道德主体才是真实的本体。然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道德本体观,不仅没有解决、反倒将二元世界的对立推向极端。黑格尔把主体实体化,明确提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或表述为实体,而且理解或表述为主体。”[4]他的“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赋予精神主体的客观性质,用“绝对精神”解释一切,把二元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在表面上,黑格尔哲学实现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但在事实上,二元世界的对立只是消失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主张用人来解释世界,却是离开社会的人、抽象的人。费尔巴哈的哲学依然没有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历史主义反对用人的精神和理性解释世界,主张用历史事实解释历史。于是,人们所认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出现新变化,世界观被赋予新内涵。海德格尔回顾世界观概念的演变,一方面强调哲学与世界观的一致性,认为“哲学按其概念便是世界观哲学”;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理解和运用世界观体现了哲学的变化:“人对存在者整体的基本态度被规定为世界观。自那个时代起,‘世界观’这个词就进入语言用法中。一旦世界成为图像,人的地位就被把捉为一种世界观。”[5]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更加关注“存在”,世界观更加关注“存在者”,更加关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总之,哲学和世界观并没有截然不同。两者完全可以在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上使用。而“世界观”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又展现了哲学内容的变化和更新。无论是康德提出“世界观”的概念,还是后来的哲学家们解释“世界观”的概念,都表明新哲学超越了旧哲学,特别是提升了人的地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