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中国实践阐微(2)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中国实践阐微(2)

“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改革初期价值深远,对于打破平均主义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这一提法也开始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些政策的出台反射出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党中央把社会公平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又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至此,从政策层面来看,公平和效率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坚持效率优先是必然的,但从政府角度来说,公平问题也同样重要。因此,效率和公平并重不仅体现为政策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转换,表明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自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关于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呼声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先后强调了共享发展成果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不仅要让人们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还要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决心和信心,揭示了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努力目标和工作任务,赋予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以新的内容。

结语

回顾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有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主题的一致性。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党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公平目标,坚持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其次是理论的连贯性。从改革开放前那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均富论公平思想,到改革初期的共富论公平思想,再到新时期形成的共享论公平思想。社会财富占有的公平内在地体现着一条发展线索,即理论上的与时俱进,这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一致。最后是内容的交融性。虽然在各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容并没有区别。

总之,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也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并与时俱进地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思政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农民发展的权利诉求与制度贡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CKS018)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305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1页。

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37~33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2页。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21页。

⑦⑧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第116页,第172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57页。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页,第41页。

本书编写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