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宪派”人多势众

日本“修宪派”人多势众

除了自民党外,日本维新会、大家党以及民主党内部分主张修宪的议员都隶属于修宪阵营。图为今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中)与民主党党首海江田万里(左)、维新会领导人之一的桥下彻(右)准备在参议员选举前的辩论会上就座。路透社

名词解释: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

日本宪法第九条,是和平宪法中最著名的条款之一。它规定:(一)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二)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郭一娜 发自东京

在日本,修宪问题是与经济复苏、灾后重建同等重要的热门话题。与其他问题不同的是,是否修宪事关日本未来将走怎样道路的国家根本课题。

目前,热烈欢迎、强烈反对和谨慎观望,是日本国内面对修宪的三大立场,其代表党派分别为自民党、共产党和公明党。

修宪派据民意调整修宪节奏

“在被占领期间强调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为新日本的指导理念应该得到尊重和拥护,但是初期占领政策的方向,主要是为了削弱我国国力,在宪法、教育制度以及其他各项制度的改革中,有不少是对国家概念和爱国心进行了不当的压制,过度分裂和弱化了国权……基于我党的理念和立场,我们要进行包括修改现行宪法在内的构筑独立体制的努力。”1955年成立的自民党在“党的使命”中如是写道。

可以说,修宪是自民党孜孜以求的“信仰”。但是在战后长达数十年的执政中,自民党历任首相对修宪的热衷态度不同。像安倍这样视修宪为己任的首相并不多。

自民党的理论是,宪法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军强加到日本头上的,是日本屈辱历史的象征。修改和平宪法,是卸下美国扣在头上的紧箍咒、走向正常国家、军事强国的标志性一步。

去年4月,自民党发表了最新的《日本宪法改正草案》,其中称“在继承和平主义的同时,拥有自卫权,设立国防军”等,草案还删除了宪法第9条第二款中“不保持战力,否定交战权”的内容。这一草案得到了当时党首谷垣祯一等党内高层的一致通过。

积极主张修宪的自民党周围,还汇聚了一批修宪派学者。2007年安倍第一次内阁时成立的“关于重新构筑安全保障法律基础恳谈会”就是这些“御用学者”的大本营。入围恳谈会的北冈伸一、坂元一哉、中西宽等人都是实打实的修宪派。

2008年6月,该恳谈会完成了报告,归纳了4种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情形,如“当公海上和自卫队共同航行的美国军舰受到攻击时、对发射至美国的导弹进行迎击时,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等。

彼时,安倍已经因为身体原因而下台,这份报告随着安倍的陨落而受到冷落。

去年,安倍再次当选首相,恳谈会也随之复活,并于今年2月和9月举行了两次会议。一些专家提出,不仅要保卫美国的舰队,还要将范畴拓展到“与日本安全保障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等;不要拘泥于此前总结的4个类型,还要讨论全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情形;除了集体自卫权外,还要讨论集体安全保障问题。

和安倍第一次内阁时期在3个月召开5次会议相比,此次重启的恳谈会召开得并不频繁,但是每次召开的时机都透露出了精心挑选的痕迹——两次召开时间分别在众议院、参议院大选获胜的一个多月后,也就是说,只要执政根基得到巩固,安倍就会向修宪再迈进一步。恳谈会休会半年多,主要因为安倍担心过于暴露修宪真面目,招致民众反感,从而对选情不利。

经历了上次政权的失败后,安倍现在是随时根据民众反馈来调整修宪的节奏,而国内外舆论风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日本国内修宪派的活跃程度。除了自民党外,日本维新会、大家党以及民主党内部分主张修宪的议员都隶属于修宪阵营。

护宪派影响力尚有限

与自民党、日本维新会等强烈修宪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共产党、社民党等护宪进步势力。

对于修宪问题,日共在党纲中写道,“现行宪法中,包括前文在内的所有条款,特别是有关和平民主的各项条款都要得到完全实施。”此外,日共机关报《赤旗》还连载了对自民党制定的《日本宪法改正草案》的批判报道,并将其印制成“全批判自民党改宪案”的小册子进行宣传。小册子中写道,自民党的修宪案是要将日本打造成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国防军”的活动是对和平秩序的挑战、否定日本宪法的根本是逆历史潮流的举动。

今年6月,东京都议会选举中,日共席位倍增,跃升为都议会第三大党。7月举行的参议院大选中,日共在参议院的席位增加到11个,获得了议案提案权。这一系列的大跃进备受瞩目。目前,日共的支持率在5%左右,在一些民调中已经超过公明党和日本维新会,其所倡导的理念也在逐渐被更多的民众所接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