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无知”是一种智慧境界

“理性无知”是一种智慧境界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知识越多越好,全知全能更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指出,不论从个体来看,还是从整体来看,“无知”是人类认知系统中一种构造性因素。所谓“构造性因素”,就是一个事物中不可缺少、也无法消除的因素;如果消除了这种因素,这个事物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在人类认知系统中,“无知”是一种不可缺少、无法消除的因素,这与人们的常识大相径庭,令人迷惑不解,其实,这正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奥秘所在。这个奥秘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世界(宇宙)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动态矛盾。

认识“无知”是一种智慧,古代哲人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柏拉图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无知”,“我比别人知道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他认为“无知之知”是一种智慧。人类认识是一个从“无知”不断向“知”转化的过程,但“无知”状态是永远不可能彻底消除的。追求“无所不知”、“全知全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对“无知”的辩证分析

“无知”是人类认识中一种不可缺少、无法消除的因素,但不等于说“无知”就是一件好事情。对“无知”要辩证分析。“无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绝对无知”,一个人知识贫乏、缺少经验、信息闭塞,就是绝对无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这种认知状态,没有自觉,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甚至满足于这种状态,不努力消除这种无知状态,就是“盲目无知”。另一种是“相对无知”,一个人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取了足够的信息,成为这些领域、这些方面的专家,但对其他领域、其他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经验不多,这种认知状态就是“相对无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这种认知状态,具有充分的自觉,清醒知道自己的无知,保持一种理性选择的态度,就是“理性无知”。

对个人来说,时间、精力、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生活、工作、事业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而面对的知识和信息却是无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为了使生活工作顺利进行,事业取得成就,我们需要掌握和获取丰富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但不需要掌握和获取无限的知识和信息。企图获取无限的知识和信息,会使人的大脑陷入麻痹,使人的行为无所适从、混乱无序。可以得出一个辩证命题,即“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全知全能是不可能的”。盲目无知就是愚蠢,但是,理性无知却是一种智慧。理性无知就是对“知”和“不知”的关系,保持一种理性选择的态度,即“有所知,有所不知;有所不知,有所知”。在现实生活中,能保持理性无知的人,往往是那些知识深厚、经验丰富、理智程度很高的人。保持理性无知,是一种真正的理智主义,而不是反智主义。

保持理性无知的意义

保持理性无知,可以节约人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成本。知识和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这一特点往往使人们忽视获取这种资源所付出的成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是要支付成本的,包括时间、精力和其他各种成本,这些成本本身也是重要的资源。抽象地说,资源是有用的,但资源的用途是具体的,同一种资源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用。与我们生活、工作、事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是有用的,需要尽量获取,而对于其他知识和信息,则不必要花费过大的成本去获取。面对无限的知识和信息,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无知,不加选择地去获取和收集,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并不能转化为效益,将会产生“用珍贵的资源去获取无用的资源”这种现象,这一点往往是人们想不到的。

保持理性无知,可以使人精力专注,在专业上取得成就。科学中的每一个专业领域,都需要人们掌握深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一个人的智力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智力资源投入一定的专业,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一位著名的生态学教授到一个地方去讲课,讲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讲课之后开座谈会,接受当地媒体采访,记者问了不少问题。记者问:“您对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议?”教授回答:“这个我不懂。”又问“您对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建议?”教授回答:“这个我也不懂。”在教授说“不懂”时,记者很惊讶,但教授的态度很坦然,这就是一种“理性无知”的智慧境界。专家主要关注的是专业内的问题,专业外的事情不必要知道太多。如果一个生态学教授对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问题,都要研究得全面而深刻,还能提出建议,那在他的专业领域,他就可能不是专家。专业需要专注,如果不专注,就不可能成为专家,而要专注,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无知。我们看到,这些年,“大师”漫天飞,

“专家”遍地有。“大师”成了“巫师”,什么都想预测;“专家”成了“砖家”,什么问题都敢讲。而实际上测的说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毫无价值的东西。

保持理性无知,可以排斥无关信息、不良信息对心理和思维的干扰。在当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出现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这种“求知欲”并不具有积极意义。一些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的是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社会上的流言蜚语、身边的无聊琐事,对于这些东西他们知道得很多,可以说是“信息丰富”。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一些无关信息、不良信息,这些东西知道得越多,心理越是焦躁,思维越是混乱。对于这些东西,坚持理性无知态度,自觉排斥和拒绝,能够保持心理稳定、思维有序。

(作者系云南省楚雄州委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