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理论国际化: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备受世界关注,但我国的思想理论在国际社会影响较小。这种情况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也是国际社会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出现不少误解或误判的重要原因。西方社会或误以为中国人没有思想,没有理论,甚至认为中国人只是经济动物;或对中国道路知之甚少,作出各种误判,说中国走的是新自由主义道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或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会这样,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相应地,我们的思想理论发展还在进行中,有的问题仍然在探索中,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备的足以引起世人关注的学术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态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这样。主观上讲,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思想理论总结概括不够,同时没有随着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对外交流的理念和思路。这些年来,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成就很多,但主要是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对外交流较多,文学艺术等思想文化交流近来才逐渐增加,至于思想理论交流可以说少得可怜。另外,我国的外向型理论人才严重缺乏,中国学者中能够用外语交流和写作的人很少,这也是制约理论对外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升级,参与国际事务越来越多,所承担的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随着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越来越成熟,需要我们主动发出声音,从理论上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也大有益处。当然,韬光养晦、不要张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到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过度低调,也会适得其反,甚至被人利用。只要注意掌握理论对外交流的时、度、效,做好理论外宣工作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近年来世界上研究中国的人员、机构等越来越多,迫切需要获得来自中国的权威理论信息,但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有关外语文献严重不足,主要限于党和政府公开发表的有关重要报告、领导人著作以及个别学者的理论文章和著作的外文文本,而西方大国一些学者关于中国的各种理论甚至误解、谬论则大行其道。我们对本来应有的国际话语权不去主动掌握,对国际社会的一些错误思想观点也没有及时澄清,影响了我们国际舆论环境的营造和世界思想界的健康发展。
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实施中国理论国际化战略,加强理论对外交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必须,也是世界文明进步之需要。
推动中国理论国际化:创新工作方式
推动中国理论国际化目的是要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民心、争取话语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这就要创新理论外宣工作方式。在这个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要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上下功夫。
创新理论外宣工作理念。其一,要树立融通中外的理念。为此,要善于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用科学的观点、方法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要寻找最大公约数,占领道义制高点。即使讲中国故事,也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原则。在对外交往中,不宜多讲中国利益、中国情怀,以免给攻击我们的所谓“中国例外论”、“中国自私论”等提供口实,而应多讲共同命运、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等。这样才能展现我国包容开放、豁达大度、公平正义的大国形象,从而赢得国际认同和赞誉。
其二,要树立“主动发声”理念。理论外宣的目的决不仅仅是把中国的发展现状告诉世界,而是要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舞台上有所作为,从舞台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随着我国在世界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特别是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及世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既要善于开展和风细雨的舆论引导工作,又要敢于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对恶意的排华、反华言行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击,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理直气壮地加以反对,以树立伸张正义、有理有据的风范。
其三,要树立科学外宣理念。要遵循传播学规律,以受众为中心,认真做好中国理论在对象国的“本土化”工作。要加强世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交叉文化研究,了解对象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精神需求等,“因地”传播、因材施教,使得中国精神在对象国民众中喜闻乐见、深入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受众的精神文化素质;要借鉴文化传播乃至宗教传播的有益经验,善于把软实力做硬,加强中国文化的载体建设,如中国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等,使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无形的东西有形化、长久化;要善于把硬实力做软,注意在经济交往、军事交往等方面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中国价值,使得中国文化逐步渗透在世界文明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理论外宣工作内容,需要根据理论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有若干层面,如话语体系、哲学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逻辑体系、理论效应等。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系统或学说体系。
创新理论外宣工作手段,要着力解决好方式方法问题。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解决“谁来讲”、“讲什么”、“给谁讲”、“如何讲”的问题。为此,一是要精心组织和培养理论外宣队伍,特别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外语的外向型理论人才,同时要发挥华人华侨、国外友人等作用,形成一支有效的外宣队伍。二是要组织编写、翻译理论外宣材料,既要有党和政府的文件,还要有学术著作、文章以及各种各样的国际化的大众普及读物。三是要选准对象国受众,包括各个国家的政治人物、智库人员、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以及一般民众。四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外宣平台,既要用好传统的媒体、期刊、图书以及政府交流、学者交流、会议论坛等,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特别要利用好互联网,尽快建设大型的国家层面的多语种的理论外宣网站。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形成理论外宣的良好态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