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点30分,天刚蒙蒙亮,家住山南地区克松村的次仁卓玛就起床了。
梳理好鬓间的白发,吩咐小女儿央珍打一盆干净的清水送到客厅,次仁卓玛从藏式木柜里取出崭新的抹布在清水里搅了搅,拧干后径直走到摆放在客厅正中装裱精致的领袖像前,慢慢擦拭了起来。
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她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次仁卓玛是克松村最早一批入党的妇女,已有40多年的党龄。由于年龄大了,家务活主要由女儿负责,平时也是由女儿擦拭领袖像,但有时次仁卓玛仍会起个大早,亲自擦拭领袖像。
青年时期的次仁卓玛经历了很多苦难,是党让她获得了新生。40多年前,她毅然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领导我们获得了解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们这一辈人对党的感恩之情永远都说不完。”次仁卓玛说。
高寿的她如今在家颐养天年。“每个月我都可以领到政府的养老金,看病也有合作医疗,不用自己掏钱。”说起这些惠民政策,次仁卓玛高兴得合不拢嘴。
和次仁卓玛同村的央金拉姆今年66岁,1972年入党,曾经担任过村妇联主任。央金拉姆家有五口人,女婿边巴次仁也是一名党员,她为自己家里能有两名党员而自豪。
央金拉姆家算是村里的富裕户,能干的女儿在泽当经营了一家茶馆,生意非常好。女婿边巴次仁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和村会计,每天都忙于村委会的日常事务,照顾家庭的时间非常少,为此女儿没少唠叨。央金拉姆经常教育女儿要理解丈夫,在她看来,女婿作为一名党员能为村民服务是很光荣的一件事,他们家能有今天也是托了党和国家的福。特别令她欣慰的是,如今自己的孙子和孙女都考上了大学。
“国家的教育政策好,特别是对农牧民子女实行的‘三包’政策,让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像我的孙子、孙女上学就没花什么钱,现在他们都上到大学了,希望他们以后能为社会作贡献。”央金拉姆说。近两年来,区党委、政府作出了让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全就业的承诺而且做到了,让央金拉姆没有了后顾之忧。她希望孩子们能在学校里入党,家里有更多的党员,她会觉得更光荣。
克松村是西藏民主改革的第一村,全村871人中有83名党员,其中有18名是今年新发展的。党员是大家羡慕的身份,跟着党走能够发家致富,是克松村老党员达瓦次仁的切身感受。
达瓦次仁既是村里的党员也是致富带头人。1994年,达瓦次仁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办起了豌豆粉丝厂,后来又办起了养猪场,现在他还在村里开起了茶馆。在办厂过程中,厂房、设备等都获得了党和政府的扶持。富起来的他认为带动村民致富是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村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力所能及地帮一把。
“要不是党,也不会有我的今天。”达瓦次仁的话饱含感激之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