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英:东留善固村13年的情缘

张士英:东留善固村13年的情缘

“张书记好!”“老哥哥好!”“腿好些了吗?”……10月9日上午,在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村委会大院里,几十位乡亲亲热地围着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嘘寒问暖。被称作张书记的老人是省人大机关离休干部张士英,今年已是82岁高龄。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13年了,这次是他第85次驻村。“一位离休老干部,毫无所求,13年里驻村800多天,把乡亲当亲人,把全部余热奉献给了东留善固村,老百姓自然也把他当亲人。”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说。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到乡亲们中间才觉得最舒服”

“我生在农村,1945年参加革命,大半辈子都在和农民打交道。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到乡亲们中间才觉得最舒服,到基层才能了解真情况,到农村才能发挥好才能。”张士英说,“东留善固村是老典型吕玉兰的故乡,我在邢台工作时就经常来村里调研,离开邢台后也一直关心它的发展。”张士英离休后,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他一来就和村里约法三章:一是吃家常便饭,不上烟酒;二是独来独往,不给县乡领导添麻烦;三是甘尽义务,分文不取。”村党委副书记冯占臣说。“我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比牺牲的战友多活了60多年,工资也高,不缺钱,缺的是发挥余热的机会和平台,有啥不知足的。”张士英说。

“张书记刚来村里时,条件太艰苦了。”吕廷祥带记者来到村纺织厂一排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平房前,其中两间是张士英的办公室和卧室。卧室里只有两张床,没有空调和暖气。吃饭和纺织厂的工人们一起吃食堂,米粥、面条、大锅菜……

“为了给他改善生活,有一年我们编了理由说威县有个村要请他去讲课,他欣然答应。谁知道到了地方说要上‘八大碗’,他不高兴了,嫌贵,提议吃肉汤做成的焖子。”冯占臣回忆,“最后六个人吃了5斤焖子,还是他掏的钱。”

到村时间长了,村民看着他做了那么多好事,就要送他些特产,但他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吕廷祥至今还记着50元钱的事。“我们这儿的南瓜比较好吃,他愿意要点南瓜,村里人给他送,他不要。人们硬给他装到车上,他坚决丢下50块钱给了农户。”

不收礼的张士英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救济老党员、困难户。村民吕天民至今还记着自己摔伤腿张士英买了慰问品登门来看望的情景:“我还在炕上躺着哩,张书记和老伴带着营养品来看我,让我好感动啊!”

“最高兴看到的是农村经济大发展,村里越来越富裕,百姓兜里钱更多。”

“我这个顾问的工作准则,就是当参谋不拍板,提建议不强求,对的参考,不对拉倒,哪说哪了。”谈起自己为村里工作发挥的作用时,张士英诙谐地说。“他站位高,看得准,政策熟,人脉广,有时不光出谋划策还亲力亲为,帮助解决了大量难题。”吕廷祥说。

在走家串户、摸清东留善固村的底数后,张士英做的第一件事是传承发扬“玉兰精神”。“吕玉兰是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玉兰精神’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让‘玉兰精神’代代传,不应该只是口号,还要以行动发扬。”在张士英的提议下,村里投资800万元,修建了玉兰公园,并在园内设吕玉兰纪念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为了让纪念馆陈列的内容更丰富、更齐全,张士英不辞辛苦,到处搜集实物、资料,图片、书籍、书画等等一一齐备。吕廷祥说:“如今吕玉兰纪念馆成了临西县最火的景点,有了它整个村都充满了精气神。”

经过调查研究,张士英发现,东留善固最需解决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张士英说:“我最高兴看到的是农村经济大发展,村里越来越富裕,百姓兜里钱更多,可当时东留善固的发展还是慢。”张士英为全村党员群众讲课,还帮助村里制订了“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致富”的经济发展总思路。打开思想阀门天地宽,东留善固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村民孙兰芳原来从事棉花收购,一年收入几千元,在张士英鼓励下,她办起了油棉加工厂,如今每年收入近百万元,家里买了小汽车,盖起了新楼房。

东留善固当初最急迫的问题是缺电。张士英多次联系省有关部门,几经周折,在2007年终于建成了35kv变电站。有了电,再加上交通方便,还有4000亩沙荒地,招商引资条件更优越了。

2005年的腊月二十八,别人都要回家过年了,张士英却和村干部一起冒着严寒赶到温州,趁着温州老板回家过年的机会招商引资。他们一家一家拜访,并邀请几十名温州老板召开了推介会,张士英对老板们说,“我打包票,只要你们到东留善固投资,墙(厂)内的事你们管,墙(厂)外事我们全管。”正是看中了张士英和村干部的真诚,看中了这里的条件和环境,很快,一位老板率先在村里投资建了棉纺厂。几年下来,该村有了保健品厂、真菌菇厂、纸箱厂等27家企业。

工业先行,农业也快速发展。张士英联系农业部门,帮助村里调整种植结构,传授技术,先后发展水果新品种玉露香梨1600亩、其他水果2000亩、芦笋1000亩、中药材300多亩。村民孙俊晓家一共有8亩地,种植芦笋、玉露香梨、优质花生各2亩,全家年收入五六万元。2012年,全村总产值4.5亿元,集体积累达到2亿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

“感情投入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我要把毕生余力投进‘幸福乡村’建设。”

东留善固村出了两个全国劳动模范,一个吕玉兰,一个吕廷祥。吕廷祥说:“我这个模范是吕玉兰书记和张书记传帮带培养出来的。”

多年从事组织工作,张士英深知“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吕廷祥经常陪张士英一起住在办公室,两个人经常聊到半夜,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和本领,两人也成了忘年交。

13年来,张士英坚持为党员上党课,为了让学员干部听得懂、记得牢,融会贯通,都是他亲自动笔写稿。这些讲义整理出来,张士英出了6本书,上百万字。

“搞好一个村的工作,必须有人领头干事、有钱办事、有场议事、有章理事。”早在1995年,张士英就曾帮助该村制定民主管理制度,随着形势发展,原来的《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一些内容已经过时,为此,他建议党总支进行修改和完善。历时5个多月,经过充分酝酿,民主表决,数易其稿,形成了新的《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10章、100条。

张士英经常对村干部和村民们讲,再穷不能穷老人,再难不能难老师,再苦不能苦孩子,为此他出了不少好点子。张士英说,东留善固的老人们当年跟着吕玉兰为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出过力,流过汗,他们是村里的功臣,咱们不能忘了他们。为此村里规定村里每月给70岁以上老人发零花钱,为80岁以上老人祝寿送生日蛋糕,每年春秋把老人被褥晾晒在大街上,开展“比孝心”活动;每年还要为老人体检、组织老人旅游……

第85次到村里,张士英柱着拐杖,步履蹒跚。每当人们问及他还能为东留善固作多少贡献时,他总是笑着说:“我要把毕生余力投进‘幸福乡村’建设,直到最后。”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