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岂能变成“垃圾场”?
2013年的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举国上下都在以朴实节俭的形式祝贺我们祖国的生日。这本来是大喜之日。有一首传唱了多年、且妇孺皆知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国庆升旗仪式年年搞,人们总是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力量。然而,今年国庆升旗仪后,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异常变化”,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反思。
《新京报》是这样描述的:升旗仪式结束后,游客散去,地面上废报纸、广告、饮料瓶遍布,一片狼藉,环卫工人清理半个小时,才将这5吨垃圾清理干净。在报道这则新闻时,《新京报》还特意配发了两幅现场照片。每一个读者,看了这条新闻后,都会本能地提醒自己“引以为戒”。
加强文明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看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重道远,时刻松懈不得。爱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大道理谁都知晓。但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一滴一滴做起,这也是起码的常识和基本要求。其实,在观看升旗仪式时,如果我们手头上备个塑料袋和纸袋,把杂物收集起来,别遍地乱抛、脚下乱踩,天安门广场就不会是“一片狼藉”的样子。平素我们外出旅游,或游逛公园、出入商场、医院、厂矿、机关、学校、行进在街道上和其它公共场所,都不可随意吐痰、乱扔纸屑、烟头和其它垃圾杂物。那么,为什么这些本来可以克服的“小毛病”,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常犯”和“复发”呢?显然是我们的文明水准、公德意识有些欠缺,或者说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但不免也会有人不以为然地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奈何不了大局。殊不知:“一滴一滴看素质;细微之处见精神”,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需要全民族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
但愿天安门广场垃圾一幕,成为一面广角镜子,照一照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广场垃圾成堆折射监管缺位
黄金周开始,又见中国式乱丢垃圾。去年乱丢垃圾的“主战场”依稀还记得是高速公路,以及海滩边上,今年的曝光点则是天安门广场。据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统计,当日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约11万名群众冒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他们不仅带走了看升旗仪式的好心情,还留下了万斤以上的垃圾。
另外一个数据说是有5吨以上。其实多少吨位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地鸡毛的是我们喊了很久的公民素质。在年复一年扯着嗓子喊这人那人素质不行的时候,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据笔者目测新闻中的垃圾图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食品包装,早起看升国旗的这个时间档,很多人是把早餐也在天安门广场上包办了,但现场的垃圾箱并没有达到几步一个的地步。当人数达到11万之众的时候,随手丢垃圾也就成了不尴不尬的选择了。
也有人会说,为何不让这些人有塑料袋兜着带着,这种绿色自律的垃圾随人走早不是新鲜概念,但的确没有太大的现实语境。一是国民环保意识大部分还处于启蒙阶段,二是“垃圾随人走”很多时候是临时起意,想到就干,没想到也就忘了。
但作为广场监管者,却有不当之处。升旗仪式后,将有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重大活动,这是要通过媒体传达到众人眼中的大事。所以在短时间内收拾万斤以上的垃圾,就显得安排、调度流程的不科学。为何不在升旗仪式中设立多个临时垃圾点,难道有关部门就真的那么自信于国人会有不丢垃圾的良好表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