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我党执政的力量之源(2)

丰富我党执政的力量之源(2)

——学者谈如何巩固好党执政的物质文明基础与精神文明基础

■当前我党为何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有两大动因: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发展规律表明,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是惦记温饱问题,有了饭吃后必定趋向精神满足,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追求正在由重物质向重精神方向转移;另一个是当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于精神领域,因为精神弱化,直接将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指数大大压低,如果再不扭转,很可能经济越发展,人们越痛苦,社会越是不稳定。

当今中国处在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复杂时期,很多矛盾和问题处于胶着状态,剪不断,理还乱。比如,中国的发展太快,社会转型太快,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到位或失误,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某些失衡,一方面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置身于信仰失重、道德失规、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的社会环境中,这使很多人的精神产生蜕变。再比如,改革开放使人们从封闭禁锢中解放出来,用邓小平诞辰百年时媒体的评价来说就是:“邓公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国人如何思考”,问题是由于缺少科学思想和价值坐标的支持,很多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进入纷乱和无序状态,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非理性表达,这一点从群体性事件中,从网络污言秽语中可以看出。

邹广文:当代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用短短的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150年的发展道路,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普遍重视技术经济而忽略人文精神的现象,精神文化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和边缘化,生活中神圣的东西被消解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典型体现了我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心态。如此一来,我们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关系就被颠倒了。过度的市场化导向以及利益驱动使得社会文化实践出现了诸多问题。在社会实践层面表现为发展的“唯物质”倾向——发展缺少文化含量,缺少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只关注经济的、量的扩张而忽略发展的品质提升;而在个体实践层面表现为感性欲望的泛化、主体道德人格的迷失和精神价值的消解。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物质享受欲的泛滥,进一步衍生出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的个人生活被碎片化、实用化,缺少恒常的价值关怀。市场经济把欲望刺激得太强烈了,我们过多地关注物质的占有和量的扩张,而忽略了内心的平衡,忽略了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追寻物质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人性当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一些领导干部中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无一不反映出我们物质与精神的失衡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社会大众层面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问题。如果忽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就会在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最终也搞不好。

■怎样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

黄苇町(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占世界1.61%的147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占世界11.5%的8.26万亿美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30多年时间内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这样重大的变化,而且是每个中国老百姓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所以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是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没有这个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显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搞好了就万事大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经济工作搞不好会出大问题,经济工作搞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会出大问题。我们不能只抓经济建设而忽视意识形态,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只有这两个执政基础都巩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

■为什么说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引导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黄苇町: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与我们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分不开的。世纪之交时,国际情势对我们总体上是友善或有利的。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庞大的出口市场,一些西方国家也希望通过在经济上给一些甜头,引导我国和世界“全面接轨”,包括在社会政治制度上最终也能和他们“接轨”。后来发现这是一厢情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形势逆转,他们更把中国的成功视为对西方的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打压的力度明显加大。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和在外部能源资源的获取上遏制我国,在南海问题上围堵牵制我国之外,他们还进一步加强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渗透,即更加注重运用“软实力”、“巧实力”对我国发动“软战争”。例如美国一国就控制了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超过30万小时。电视媒体覆盖面广,新闻传播速度快,意识形态影响力非常强。所以《华盛顿邮报》宣称:“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他们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就是要动摇我们的“四信”,即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信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倒了。对此,我们是丝毫不能放松警觉的。

在国内,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国人,社会各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中国梦成为思想精神领域最强劲的主旋律。但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登场。还有些文艺作品格调低下,有些新闻媒体趣味低下,热衷于宣传“郎财女貌”,热炒所谓“富豪相亲”,鼓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还有的以所谓“客观”为名,热衷于“揭露”、追逐负面新闻,并肆意放大,把国内形势说得一片漆黑。而当前最突出的有两种思潮。一种是把西方的制度模式说成是“普世价值”,鼓吹中国只有接受这些“普世价值”才有光明前途。实际上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种是以“反思改革”为名,得出中国的改革走入歧途的结论,实际上是否定改革开放,主张回过头去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当然,这两种思潮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与当前消极腐败和特权现象比较严重、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层固化,使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形式产生认同危机,对社会主义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产生动摇分不开。两种思潮看起来尖锐对立,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拿腐败蔓延和收入差距扩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说事。主张全盘西化者讲,西方发达国家就没这些问题或问题不大,由此主张搞“多党制”、“三权分立”,变改革为改向。主张封闭僵化者讲,改革开放之前就没有这些问题或问题不大,由此主张回到过去。同时,随着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不再是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控制力和引导力,已经成为我们全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已成为必须引起全党关注的“前沿阵地”。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