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舒心工作”也是宝贵的“收入”

河南:“舒心工作”也是宝贵的“收入”

“落实职工各项权益,让广大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党中央在中国工会十六大的祝词中,对新时期工会维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舒心工作”,涵盖了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安全卫生、休息休假、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见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舒心工作”,看到这个词,笔者感到非常欣慰,如果说过去的体面劳动属于物质层面、政策层面、饱暖层面的关怀和关心,今天,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终于提升到了“舒心”、“开心”、快乐等心理和精神层面,公共政策终于将劳动者的精神感受、心理感受以及快乐程度,提升到了重要位置,当做重要的宏观发展目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进步。毕竟,关心只有走到了内心、融化到了心理层面,劳动者才能充分感受到民生政策的温暖,才能得到内在的感动,激发出蓬勃的敬业精神、劳动忠诚感以及主人翁意识,用发自内心的参与和奉献,投身到未来工作中,让自我发展和单位发展齐头并进,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基层员工最缺的已经不只是物质和金钱了,而是平起平坐的劳动尊严、温情脉脉的制度尊重,以及相互体恤、愉悦快乐的工作环境。尤其是管理者应该将员工当做平等意义上的“人”,给予员工足够的休假权、发展机会,让精神发展、心理满足感得到积极落实。这既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企业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但是,尽管“心理收入”意识、快乐发展意识,已经写进我们的发展目标,可在现实中,由于落实贯彻这种精神,需要增加企业投入,需要强化制度关心,需要提升企业人文环境,甚至还需要减少劳动时间等,不少企业还是不愿积极主动地兑现。比如在大量企业,员工的带薪休假权总是不能落实,老板对员工的态度总是非常苛刻,有些企业连最起码的阅览室都不能提供,甚至有的企业搞所谓“魔鬼训练”让员工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由此看来,要让“舒心工作”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舒心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首先,企业以及管理者要将员工心理发展、心理福利意识,提升到重要位置,要通过制度改善和企业文化改善,给员工提供宽松和愉悦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与员工的心理默契度。其二,管理者应该依法管理,要细化或制定有关法律,让各项管理符合法律规范,在法律框架内活动,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说服力,降低管理阻力,让充满人文精神、人本精神的“舒心工作”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