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我们的伯祥书记”

王伯祥:“我们的伯祥书记”

1382548843796_1

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左二,资料照片)

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他,就是王伯祥。

在寿光,王伯祥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直到离任21年后的今天,敢干、务实、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响亮。

敢干不蛮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北京人的菜篮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盘子。”寿光,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于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着风险搞起来的17个大棚,寿光绝不会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把懂技术的东北汉子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准备发展不生炉子的冬暖大棚。没想到,村民们却说啥也不相信他。当时一个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钱不是土坷垃块,借上贷上,打了水漂咋办?”“冬天不烧煤、不生火,长黄瓜,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风言风语,在三元朱村很快发酵。

王伯祥赶来给王乐义和韩永山撑腰壮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告诉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有了这句话,三元朱村17名党员全部报了名搞大棚。经过研究,村里决定在土质最好的村北做试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里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赶在元旦前让大棚黄瓜上市,就只能选择杀青。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犯错误的大事。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