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走走停停”失了民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与以前不一样。那么,如何联系群众就存在一个需要创新方式方法的问题。说到联系群众,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层次越高,联系服务群众成本就越高,很多干部一提到联系服务群众就是重大节假日送钱、送物,习惯的口号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联系的就是那几个特困户、上访户,而没有与更广泛的群众真正交心谈心、加强联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不能一阵热、一阵冷,“走走停停”、失了民心。要让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制度、一种习惯。在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创新方式方法,比如除了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QQ、微博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群众与领导沟通的渠道,彻底改变领导看群众,就是慰问,群众找领导,就是上访的认识误区,真正让教育实践活动成为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不让“压力山大”削减信心。解决“四风”问题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四风”问题是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科学评价。而在基层干部中,“倒逼”机制普遍让大家感到“压力山大”,比如我们的信访维稳工作,上级考核只看信访的人数、次数,不追问其中的原因,“鞭子”全打在基层身上,而且一票否决,给基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并不否认“倒逼”机制的对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每一件工作都运用倒逼机制、一票否决,必将挫伤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倒逼机制下,催生出了另外一种怪象——层层加码,有些地方将基层的一些小的成绩,层层加码,最后到了上面,就是大成就,导致浮夸风盛行。还有一些地方,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下到基层后,就走了样、变了调,经过层层加码,最后瘦驴拉大车,不堪重负。拉不动了、出了问题,责任都在基层,动辄就是调整一条线、处分一大片,没有给基层同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空间,助长了“只搞形式、不干实事”的风气。要不让基层干部“压力山大”削减信心,就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目标体系引导基层干部重实际、重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求真务实,带头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理解基层困难,为基层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让群众路线真正从基层生根发芽。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就在于做好“五个不让”,不开空头支票,方能不走形式主义,不坐“观光车辆”,方能积极主动,不当“两怕干部”,方能密切联系群众,不要“走走停停”,方能真正务实为民,不逼“压力山大”,方能重拾基层信心,如此,方能践行好群众路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