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新场景的“破圈密码”:古都肌理邂逅现代消费

北京文化新场景的“破圈密码”:古都肌理邂逅现代消费

据《北京日报》9月7日报道: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创新消费场景,为城市商业注入新动能,文化消费活力持续迸发。

近年来,北京以城市更新为笔,以文化底蕴为墨,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勾勒出文商旅体融合的消费新图景,其核心密码在于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生活方式,让古都的文化基因在消费场景中焕发新生。在西城区大吉巷的青砖灰瓦间,米其林餐厅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康有为故居的雕梁画栋;隆福寺的藻井穹顶下,年轻人举着枸杞拿铁与3D打印的五脊六兽合影……这些看似矛盾的画面,正是北京文化消费新场景的生动注脚。

场景再造融古今,历史建筑活起来。以堪称“文物活态利用”典范的大吉巷改造为例,这片孕育宣南文化的四合院群落,历经9年更新,将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等文保建筑嵌入商业肌理,让百年四合院既藏机械巨偶的先锋艺术,又飘酸汤牛肉火锅的香气。游客品尝“山夏间”酸汤火锅时,抬眼可见故居垂花门;在“东方镜”选购美学商品时,脚下是按原貌修复的青石板路,这让历史不再是橱窗标本,而成了消费体验的背景板。数据印证成效:自2025年5月25日开业至8月20日,大吉巷客流超600万人次,销售突破2.07亿元,单日最高客流达22.01万人次,27个品牌创下全国单日销量第一。隆福寺的更新同样精妙,南坊梅潭村糕饼铺用3D打印复刻天宫藻井,顾客品尝京味点心时,能沉浸式感受明代皇家寺院的建筑美学,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体验”的升级。

首店集群创特色,区域消费焕活力。在北京文化消费新场景中,“首店”不仅是商业概念,更是文化表达的新媒介。大吉巷汇聚全国首店“侯府宴”、北京首店“有雲”等品牌,以红色文化主题餐饮、川味文化会客厅的差异化定位,形成“首店集群效应”;隆福寺引入东城区首店开心麻花A99剧场、中国首店7mesh骑行主题店,构建“文化演艺+潮流运动”的多元业态矩阵。同仁堂知嘛健康的“破圈”尤为典型:这家颠覆传统药店形象的首店,推出枸杞拿铁、中草药秘方煎饼,开业当天穿汉服打卡的顾客让隆福寺“水泄不通”,将“药食同源”的中医文化转化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符号。大吉巷96%的招商率中,首店占比显著,不仅带来日均数万人次客流,更通过社交传播形成“打卡-消费-二次传播”闭环,让文化消费从“一次性体验”变为“持续性认同”。

业态创新跨边界,文旅融合拓新局。北京文化消费的深层活力,源于对文旅融合的系统探索。北京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演艺+旅游”成效显著:大型演出102场,票房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5%;五月天鸟巢13场演唱会吸引73万观众,创造5.4亿票房,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显著增长。这种“演唱会经济”与“非遗+旅游”“展览+旅游”形成共振——北京中轴线365项非遗项目成为旅游新亮点,105条“跟着电影去旅游”“中轴线上的非遗”等主题线路,将分散文化资源串成可消费的产品链条。新场景的孵化能力同样亮眼:王府井商业街区、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北京奥园CITY街、亮马河夜游、首钢园夏日音乐会成为文商旅体融合的示范样本。游客在首钢园音乐会感受工业遗产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在亮马河夜游中逛沿岸文创市集,实现“游、购、娱、体”无缝衔接。这种融合不是简单业态叠加,而是通过“文化IP+消费场景+体验设计”的化学反应,创造出超越传统边界的新需求。

从大吉巷的“四合院商圈”到隆福寺的“文庙会2.0”,从演唱会带动的消费爆点到非遗主题的深度体验,北京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文化消费的本质,是让人们在消费中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认同传统。这种将“文化味”做足、让“烟火气”永续的探索,不仅为北京打造了新的城市名片,更向世界展示了传统文化激活现代消费的中国方案。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