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星巴克真的“专宰”中国人吗?(5)

【案例】星巴克真的“专宰”中国人吗?(5)

星巴克提供了中国人稀缺的休闲环境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星巴克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美国的优势项目——外卖,取而代之的是店内的舒适服务。在90年代后期,通过提供只有很少餐厅能提供的舒适环境,星巴克成为了朋友见面的绝佳场所。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作为一家咖啡店,应该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点一杯咖啡,打开苹果电脑,一坐一下午,这样的画面,在中国的星巴克里很常见。

既然主要是休闲,次要是喝咖啡,那么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店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小。和美国比来,位置更好,店更大,能坐下来的地方更多。今年6月21日,星巴克1999年1月在中国大陆开设的首家门店,从北京国贸商城一层搬迁到国贸三期。对此,业界普遍持“租金太贵”的猜测。公开数据显示,国贸商城一期店铺租金月均每平方米超过1000元,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过700万元,租金约为国贸三期的两倍。而星巴克2012年在亚洲地区的平均单店营业额为8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9万元。这种租金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星巴克的价格里。

物以稀为贵:现在的星巴克就是早期的麦当劳肯德基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中国第一家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顾客如云,店外要排长长的队伍。衡以当时中国人的收入,肯德基价格不可谓不高。由于价高且外地没有,肯德基成为中国的“稀缺资源”,自然也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在麦当劳刚入中国的时候,还有人在里面办婚礼,可见当时去麦当劳是多么洋气的一件事。

如今肯德基在中国遍地都是,其超值午餐的价格已经十分屌丝,早已失去身份的识别度,被讥为“垃圾食品”。这就是“物以多为贱”。在任何一个国家星巴克都肯定不算高端,只是中国平均消费能力太低,才让低端的显得比较高端。这点其实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策略相同,先做高端格调,然后随着国人收入增长,星巴克迟早会和肯麦一样平民化。

分析三:不必夸大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认为跨国公司宰中国人,潜台词是中国市场举足轻重

一些媒体在报道跨国公司“价格歧视”时,潜台词似乎就是“没我们中国市场你就不行”,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中国遍地开花的家乐福超市,主要营收仍在法国,2012年,其中国市场营收55.83亿欧元,还不到其全球总营收865.58亿的7%;即便是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的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的营收也只占其总营收的7%左右。我们最常见的跨国公司中,只有百胜集团旗下的肯德基离开中国市场将会困难重重——肯德基在中国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51.4%,超过了其一半的份额。

跨国公司究竟有多依赖中国市场,少了中国市场,就会一蹶不振?《经济学人》7月发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市场并不那么吸引人了,一些公司的发展故事还起了警示作用,如卷入行贿门事件的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