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为官导向,给“官本位”降降温。职位和利益是“官本位”的命根子。解决“官本位”问题,要从这两点上对症下药。一方面,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体系,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围绕“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的做法,保证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另一方面,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做官别想发财,发财不要做官。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待遇水平在社会比较中并不占优,政府公务员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职业。立足当前国情,防止和根治“官本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科学调整和优化官员与其他职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公务员的收入稳定在社会的适当水平,并使其“阳光化”,坚决杜绝“灰色”收益,从利益分配层面引导社会形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官民一致、以民为本的理念。
激发社会活力,拓展人的价值实现途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曾出现两次公务员下海经商热。后来很多“下海”者又“上岸”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环境发生变化,很多创业者感到与当公职人员相比已不占优势。实际上,尊重社会多元,倡导自主创业,拓宽人们获取物质财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是消除“官本位”的有效渠道。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个人发展的合理追求相结合,通过制度设计,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和支持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公务员和非公务员之间,要逐步探索职业身份转换、人员交流的路子,教授可以从政,官员可以教书,民被选上是官,官员落选就是民,退休后的待遇也相互接轨。当官员不再成为一个稳定的、终身性的、“富营养化”的特殊社会群体,无论对于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和能力,还是对于破除“官本位”意识,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