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浙江: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不忘本来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文化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今天,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就不能统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魂魄;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光大,也就缺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不仅尊重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注重它在社会变迁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体系,使之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又要在实现“中国梦”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吸收外来

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时又不断分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根本就在于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系统。事实也一再证明,越是博采众长,更多地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中华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

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兼容并蓄、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我们在吸收借鉴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以世界视野、全球眼光,大胆吸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中华文化殿堂。凡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借鉴吸收。如何吸收借鉴呢?首先,选择不盲目。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加以甄别,优秀的、积极的要充分吸收,糟粕的、颓废的要加以摒弃。其次,借鉴不照搬。国外的文化,未必都适合中国国情。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

面向未来

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基本国情看,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从实践探索看,这条道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放眼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观察当代中国,人们思想更加多样,价值更加多元,思潮更加多变,思想文化领域噪音杂音不绝于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创新,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有益文化进行一定的价值重构与超越,赋予其时代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要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坚持推陈出新,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不断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