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从多家快递公司的大量快递单信息被公开出售,到多家航空公司遭遇“泄露门”导致订票旅客被骗失财;再到“查开房”网址的横空出世,最近一段时间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就最近网络上出现的这个“查开房”网址事件来看,其影响实际上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客户姓名、身份证号、地址、手机号等信息的全面泄露,意味着我们要饱受垃圾信息之苦、饱受没有隐私之痛,也很可能会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侵害客户的合法权益。
面对外界的质疑,涉事酒店各方也是态度各异。有的酒店直接给予了否认,宣称客户信息不是从自家酒店泄露出去的,有的表示正在查证,还有的干脆不予回应。但不管其态度如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客户曾经在该酒店有过开房记录,并且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现在这些个人信息却被人晒到了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查证。那么,要说信息泄露和酒店一点关系没有,如何让人相信?
这些年,我们在实名制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发展,火车票、机票、电话、上网、开房等均要求实名制,不可否认实名制背后的良善初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违法犯罪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即我们虽然发展了实名制,但与实名制配套的信息保护机制却远没有跟上,以至于我们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生日、地址、手机号、邮箱、公司、登记日期等均被曝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今年2月,《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出台,这是我国首个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标准。但是其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强制性,也无违反后的惩罚措施,现实作用有限。尽管刑法规定,出售或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但这样的法律规定明显滞后现实需要,因为当前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宾馆酒店等等都可能掌握个人信息,也都可能成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这显然远远超出了法律约束的范畴。
于“查开房”一事而言,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希望这些企业能够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客户信息的保密级别,来防止信息泄露,维护客户利益。但是现实案例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商家的自律自觉,很难真正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因此,自我保护意识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信息保护是一件大事了,且去积极维护它,个人信息保护才会被社会重视起来。如果个人信息保护无法落地,那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开房有风险,入室需谨慎”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