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家长哭求补课折射应试教育之弊(5)

【案例】家长哭求补课折射应试教育之弊(5)

【启示与思考】

这几年给学生“减负”的呼声一直“长盛无绝衰”,可是真的减负了,照理应该是学生家长皆大欢喜,可是事实上,家长却哭了,有的学生也不干了,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表里不一的结果,是因为所谓的减负,只不过是一个大家的美好愿望而已,说句实在话,学生家长想“减负”的心理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水分的,但是高考难度、制度不真正地“减负”,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地减负的。

参加高考是每一个学子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可是,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不想输在人生的“选拔赛”上,那只好拼命学习,你看那些经久不衰、如雨后春笋般的文化课补习班,就能看到这种需求和热度了。

家长哭,哭在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参加补课,就要被有条件请家庭教师、进课后班补习的学生落下而考不进重点学校;哭在自己没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哭在学校只认“规定”而不认家长的“心情”。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以及对由于自己经济状况的限制而导致孩子错失接受更高级的教育机会的无奈之情。

为了孩子在关键时刻取得好成绩,除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外,家长开始拼孩子的课余时间,看着别人的孩子在“补习”,不管自己的孩子成绩如何,反正需不需要都加入了“补课”大军。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补课,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和反映速度就相对快一些,从而使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导致没有补课的孩子出现“水土不服”,反此种种,也让我们领会到了“不得不补”的尴尬。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的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之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句话颇值得中国的教育者们深思。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中小学减负非一纸规定、一项措施就能收立竿见影之功。中小学减负需要找准症结,让家长、社会看到值得期待的前景和较为确定的效果,而不是出台应付性、卸责性的措施。这样,才能获得全社会的支持与信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