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怎样理解我们的文化优势(2)

北京:怎样理解我们的文化优势(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不能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迷失方向。无论继承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分析借鉴西方现代文化,都有一个立足于自己现在的实际,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武器的问题。

应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几千年来,这种精神作为无形的文化底蕴和活力资源,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保持和发扬起来,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从大的方面看,中华民族今天的重新崛起就是它的必然表现;从小的方面看,如今无论在内地还是海外,也无论是表达为“认祖归宗”、“光宗耀祖”、“落叶归根”,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争光”,等等,总之“我是中国人”这种意识,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对祖国兴衰的权利与责任感,并由此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意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普遍心理特征。

总之,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目前最需要的,是确立一种以今天的国家民族之“我”为主,以实践为原动力,以改革创新为路径,以向新的高度前进为取向的文化意识

只有站在世界大局和历史大势的制高点上,才能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首先要有历史的眼光,把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自觉坚定地宏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今天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由中国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以实现社会主义和民族振兴的美好理想为目标,按照中国自己的方式探索创造出来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其“中国特色”就在于,它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因而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所以,要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发挥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看作是宏扬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新的目标和境界,自觉地担当起来。

其次要有改革创新意识,使优势成为优化的资源,使实力成为超越的助力。对我们来说,已有的优势和实力,是应该充分依靠并可以尽力发挥的潜力与条件,却不等于现成的结果,更不是历史的终点。因此,我们清醒地估量自己的优势和实力,绝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回避挑战,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玩物丧志,坐吃山空;而是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既看到挑战,也看到机遇,从而更好地调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势,运用实力,扬长补短,力争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业绩,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积累,对得起海内外中国人血汗凝成的实力。 

最后,也要注意排除各种文化盲目性的干扰。例如在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时,有几种以“终结论”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绝不可取的:

一种是无视民族主体,以所谓“现代性”和全球化为理由的“终结论”:仅仅把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遭遇归咎于传统文化,却看不到一直寻求民族振兴的力量来自何处,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止步于现代化和全球化;以为要融入现代世界的主流,就要把眼光向外,追随西方;对于西方,尽管看见那里的某些“果实”很美,却不知道这些果实出自怎样的文化之“树”,有怎样的生长条件和过程,却要直接“移植”过来,不管“水土”如何。这种把“非中”、“西化”当作最终出路的思想,当然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无缘,却无异于古人摈弃过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另一种则相反,是以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困境”为理由,力求反证中国传统道德和人治主义文化优越与完备的“终结论”:总是以复古心态理解文化复兴,无视历史上的挫折和教训,一厢情愿地美化过去的东西,仅仅把古人的道德理想和说教当作精华,热衷于无批判地重复和把玩。这种把“复古”当作导向的优越感,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终结于古人描述的道德理想和规范体系,此外更无先进的思想资源。因此它不仅“排外”,也“非今”(厚古薄今),看似坚守传统,却恰恰是阉割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优势,甚至还把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劣势当成了优势。

还有一种,是眼下颇有市场的以急功近利为理由的“终结论”: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终结于书本和理想,与现实并无关系,“远水不解近渴”,“成功不需要文化”;只求满足一己一时之需,获得一己一时之利,为了获得权力、金钱或地位,便可以无视规范,不讲品位,不择手段;为了获得一点感官的享受,便不惜以低俗为荣,消费至上,排斥理想,拒绝高尚;贪图享乐而蔑视劳动,崇尚投机而亵渎诚信,以炒作取巧冒充创新,等等。这种把“非文”当作“自我解放”的庸俗态度,看似在张扬个体权利方面很有现实感和现代感,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实则是把中西文化史上的糟粕当成了宝贝,走向自我放逐,甘愿扮演人类文明寄生虫的角色。

无论是“非中崇西”,还是“非今复古”,抑或是“非文无品”,等等,各种文化虚无主义的共同点,最终都是无视中华民族自我现代化的主体性,特别是不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当代全体中国人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拒绝以今天的全体中国人为主体来进行文化反思和自我超越,有意无意地割裂、放弃了中华民族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割裂了权利与责任,就是瓦解了民族主体,就是牺牲了整体和未来。这种心态是与我们民族振兴的大业完全背道而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不能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迷失方向。无论继承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分析借鉴西方现代文化,都有一个立足于自己现在的实际,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武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化观都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传统文化已有的东西,还是我们缺少而国外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盲目取用,而必须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壮大国家民族的实力为标准来取舍。而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所在。因此我们的着眼点,首先应该是继续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通过努力壮大我们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的文化实力,去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文化面貌。而目前最需要的,是确立一种以今天的国家民族之“我”为主,以实践为原动力,以改革创新为路径,以向新的高度前进为取向的文化意识。对此形成共识,将使我们有足够的清醒和自信: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